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406957
大小:1.4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6
《绝壁天河 ——巴东“红旗渠”探秘(巴东电视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绝壁天河——巴东“红旗渠”探秘2015年08月24日来源: 长江云 责任编辑:cjy1在湖北西部深山海拔千米的悬崖峭壁之间,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日夜流淌。这是巴东的数万儿女历时11年,用鲜血和生命在悬崖绝壁之间,凿出的一条25公里长的引水渠,水渠紧贴峭壁,依山就势,被人们称为鄂西深山中的“红旗渠”。几十年过去了,这条鲜为人知的绝壁天河,至今仍然清流涓涓,日夜滋养着鄂西深山的村村寨寨。 在巴东县清太坪镇至水布垭镇境内,有一条修建在悬崖绝壁之间的水渠。这条长25公里、耗时11年的人工渠道,共投入劳工107.7万个,开挖土石方102万方,先后有13人英勇牺牲,是一条用汗水、鲜血和生命筑就而
2、成的水渠,引来的“天河之水”,不仅解决了沿线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而且还促进了水电和旅游产业发展,被称之为“巴东红旗渠”。50多年过去了,当地群众战天斗地、绝壁凿渠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吸引着无数朝圣者的目光。 解放后的巴东,依然面临着缺衣少食的困境。为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土地制度改革结束后,巴东县着力开展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主要内容的“三治”活动。当时位于清太坪区的金龙、龙潭、沙帽三个公社交界处(今水布垭镇水坡村境内)的水流坪水库,是一个拥有13.2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50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的高山淡水湖泊。水流坪水库海拔1015米,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高山淡水湖。 “打开
3、水流坪,增产百万斤”的设想由来已久。1951年,清太坪区对水流坪排水治理,后因技术原因而搁浅。1960年1月,中共巴东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决定大搞农业技术改革群众运动,向穷山恶水开战,向大自然进军。会后,清太坪区组织劳力,再次对水流坪进行了开渠排水工程治理,但部分区域地势低,无法完全排水,工程实际新增农田475亩。 在对水流坪水库进行开渠排水的同时,针对清太坪区下辖的风溪沟、桥河、苦竹溪等12个大队严重缺水、庄稼绝收的问题,1964年,县委指示县农水局组织调查论证,看能否将水流坪水库的水引到缺水地区。今年78岁的李立,作为当时的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水流坪灌渠工程的调查论证和建
4、设工作。巴东县水利局原副局长原水流坪灌渠工程指挥部技术员李立:原清太坪区的苦竹溪、铜铃岩、双道冲、桥头坪、三友坪和古树坪、大岩和桥河等地,是巴东最大的水稻产区,但是没有可靠的灌溉水源,农民的收入没有保证。这时候我们就设想,能不能把水流坪作为一个水库的水源,穿越三里城这道天险引过去,最后通过勘察、测量,发现完全具备条件。原水流坪灌渠工程指挥部和平连队连长李光召:李立他们过来看,跑一圈了回去了就和他们技术员说,测量了可以搞得过去。我说你开玩笑,水从三里城能过来啊?他说能过来,只要你们有决心。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论证,在综合考虑了水流坪水库的地质环境、年降水量、水库有效容量以及水库与灌渠海拔
5、差等诸多因素后,专家组一致认为:开渠排水所形成的农田,遇大雨时仍旧被淹没,农田效益不大。而加高水库堤坝增加库容,通过水渠将水引到缺水地区,可解决近万亩农田灌溉和12个大队的人畜饮水问题,其辐射效益远远高于开渠排水工程效益。 水流坪筑坝引水工程论证方案通过审查后,1966年8月,县农水局开始进行实地测量和工程设计,并作为巴东县重点工程进行立项建设。工程按灌溉12000亩农田面积设计,由筑坝蓄水和灌溉干渠两部分组成。设计开挖引水渠道25公里,水渠宽2米、深1.33米,流量为每秒1个立方。水流坪灌渠工程建设方案经恩施州专署水利局和湖北省水利厅审查通过后,于1967年11月正式启动巴东县水流坪
6、灌渠工程建设。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巴东县成立了由时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立明任指挥长的水流坪灌渠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内设政工组、工程技术组、安全保卫组、后勤组和卫生医疗组。作为工程所在地的清太坪区,实行全区大协作,将所辖的17个公社编入作战连队,分别由3个指挥所具体指挥。开工后,参建民工斗志昂扬、日夜奋战,第一个月就开挖水渠平台1000多米。原水流坪灌渠工程指挥部技术员向孔银:这个民工在连队里所劳动了的,记工分,由指挥部转回小队,再在当地的小队里给他记工日,整个的劳动力就是这么形成的。清太坪镇白沙村村民原水流坪灌渠工程指挥部白沙连队连长邓正均:大组是两个人,小组一个人,小乡是四十几个
7、人接近五十个人,那时候称为连队。在水渠上方约150米处的悬崖旁,有一天然溶洞,由于村民曾在里面熬硝制作炸药,于是就被称之为硝洞。顺着松软而陡峭的山路向硝洞进发,脚底的石块和浮土不断向谷底滑落,上方岩壁上的水滴不时打落在身上。20分钟之后来到洞口,就可看见洞内人工垒起来的建筑物,还有熏黑的灶台。灶台左侧的绝顶之上,有一个七八平米的小洞,墙壁上刷写的标语至今仍依稀可见。洞内两侧砌着两排石凳。谭祖顺说,当年,龙潭连队和双社连队的指挥所就相继设在硝洞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