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复习题

人体及动物复习题

ID:12386571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6

人体及动物复习题_第1页
人体及动物复习题_第2页
人体及动物复习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复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膜内外K+浓度差值可影响静息电位水平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动作电位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及电位差内

2、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复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③钠泵的作用,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的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的浓度。二.正常呼吸时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有何生理意义?正常情况下,密闭胸膜腔内无气体.仅有少量浆液使胸膜壁层和脏层紧密相贴,两层间可以滑动但不能分开。由于婴儿出生后胸廓比肺的生长快,使肺通常处于被动扩张状态,产生—定的回缩力,因而使作用于胸膜腔的压力被抵消一小部分,致使胸内压低于肺内压。意义胸内负压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不至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由于吸气时

3、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肺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也就是帮助呼吸啦!三.解释身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正常人体温所以保持稳定,是因为身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二者之间保持平衡的结果,这叫热平衡。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时,体温升高,反之,散热量超过产热量时,体温降低。此过程由位于人体下丘脑中的体温中枢加以调节。四.为什么会出现去大脑僵直的现象?在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称为去大脑动物。手术后动物立即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强直)。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

4、。  引起过强牵张反射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脑干前庭神经核对伸肌反射具有易化影响,损毁这一对神经核则僵直现象立即减弱。如同时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取消了易化影响,则僵直完全消失。五.基础代谢率的基础条件?受试者禁食12h之后,在室温20-25摄氏度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此时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所以把这种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而把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六.尿液的浓缩和

5、稀释?所谓尿的浓缩和稀释是根据尿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较而言。排出的尿,其渗透压比血浆高,称为高渗尿,尿的渗透压可达1200mOsm/L,约为血浆渗透压(300mOsm/L)的4~5倍,这表示尿被浓缩;反之,如果尿的渗透压比血浆低,称为低渗尿,尿的渗透压可低至30~40mOsm/L,仅是血浆渗透压的1/10,这表示尿被稀释;排出的尿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尿。这表明肾脏具有浓缩或稀释尿的功能。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1.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建立的获得性反射2.参与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3.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为条件反射的刺激4.反射弧是暂时的、

6、易变的5.适应的范围广,可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动物在不断地后天学习中,通过体验新事物,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大脑皮层参与,将无关刺激转化为有关刺激,形成条件发射非条件反射:1.是在长期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先天性反射2.参与反射的中枢是脑干和脊髓3.引起反射的刺激必须是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4.反射弧是永久固定的5.适应的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天生具有的反射行为,反射弧生来就具有了完整性。如,膝跳反射、骚扒反射、吮吸反射、眨眼反射等。八.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答:1.小肠长度长,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巨大的吸收

7、面积。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3.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有助于吸收。九.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区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们的不同这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以及这些递质与突触后膜的不同受体相结合来决定的。epsp沿着轴突传导去影响其他神经元,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ipsp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因而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