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敢用比自己强的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奥格尔维总结这种现象说:“每个人都雇用比我们自己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我比较赞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此基础上能够找到、使用、会用、用好比自己更强的人,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要想做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之势。其中人才的运用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都说“胸怀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作为老板、作为领导,只有学会认人、敢于用人,敢于用比自己更强的人,才会更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都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其中也反映出作为一个领导的重要作用,只有用好人
2、、用对人、用好比自己更强的人,才会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奥格尔维定律,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若想使公司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选贤任能,雇请一流人才,而不能武大郎开店,害怕对方超过自己。用一流的人才才能造就一流的公司。其实,敢用比自己强的能人不仅是一个肚量问题,也是一个信心与能力的问题。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通病吧!90%的领导都会怕自己的下属取代自己的位子.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害怕,因为这中间还有董事长,一个好的董事发现这样的情况,他一定会三思而后行.他必须做一个长期的调查,就算这个下属有能力超越领导,,那他也对这个下属做
3、一个全面了解,你所发挥能力的周期性到底有多少?如果是很短,他可定只会把这个下属安排到别他可以很好发挥的部门,地位也只是比现在高那么一点.相反他的能力有很长的周期性,他会做2个决定:一,将这个下属调到别的部门,职位和原来他自己的领导一样大,二,他的优势只能在原来的领域发挥,他没有余地的把他代替原来的领导,而董事长也绝不会亏待他原来的领导,至少也可以安排和原来差不多高的位子,并且董事长心里还会有种欣慰的感觉,因为一个人做得到能上能下的人是难能可贵的.还有一个不用怕的的原因,就算董事长不善解人意把他们的角色互换了,这正是说明你的能力和下
4、属差很多,作为领导要放下面子和恩怨,好好的反省,向下属学习,苦练内功.相信不用多久你那才是一个正真意义上的胜利者,成功者.七国争雄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怕别人比你强,就怕别人永远不能超过你.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楚汉相争中,不会打仗的刘邦能得天下,是因为他有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内助,韩信的善战;卖草鞋的刘备能在三国鼎立中独占一席,是因为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对一个企业领导者来说,即使不是一流人才,只要能知人善任,企业就不愁发展壮大。许多人说刘邦是个庸才,他自己也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5、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们就是凭此断定他是个庸才,加上他的流氓出身,就更看不起他,实际上他后面还有一句话: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之才在于他能驾驭能人为其所用,他的长处是御人、用人,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天下。同样刘备也与刘邦有同样的御人、用人之术,刘备文不如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武不如关张赵马黄,但是他能驾驭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为自己效力,取得三分天下,这才是刘备之能。换了他们当中的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一定能做的像刘邦刘备一样成功。刘邦刘备的例子
6、才道出了奥格威法则的真谛。至于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嫉贤妒能、压制打击,我们看看他们的对手项羽、袁绍是如何使用人才的就知道了,项羽对军师范曾表面尊敬,称其为亚父,但是往往在关键问题关键时刻不能放手让范曾发挥才能,再加上自身的性格缺陷,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失败下场;袁绍对谋士田丰的正确意见听而不闻,致使官渡大败而回,却死不认错,反而要恼羞成怒杀了田丰泄愤,这种胸襟这种人格注定是要失败的。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卡内基之所以成为钢铁大王,并非由于他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能
7、力,而是因为他敢用比自己强的人,并能看到并发挥他们的长处。《管理学定律》第一讲:从卡内基的墓碑文看企业用人之道----西方经典管理法则之一:奥格尔维定律宋向清 【编者按】“管理”一词在中文中的本意是竹管的纹理,后来延伸为管乐器的乐理,只是到了近现代,当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的著作“theprinciplesofscientificmanagement”,被翻译成中文《科学管理原理》时,管理一词不仅成了一门科学,而且也被赋予了现代意义上的新内涵。中国人开始信奉管理,推崇管理,谁讲管理谁就是宗师,谁讲管理谁就是神灵,于是乎《A
8、管理模式》《C管理模式》《海尔管理模式》《细节管理模式》《FISO管理模式》等大行其道,被许多渴望得到管理真经的企业家们顶礼膜拜,也因此成就了刘光起们的个人事业梦,财富梦。然而,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我们的企业生存生态时,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