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

ID:12354853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6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_第1页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_第2页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_第3页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工作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教育的质量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恰恰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从小学到初中,孩子在经历这巨大的飞跃和变化时,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如果老师能了解这个变化过程,掌握变化规律,耐心帮助孩子提前打好预防针,必将对孩子在初中阶段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效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中小学衔接,让孩子走进初中之后适应生活,我认为我们小学老师要做好这方面工作一、正确审视初中与小学生活的差异,采取对策首先,课程门类明显增多,学习内容更加复

2、杂。小学是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其他大都为活动课性质、常识性介绍,要求了解、知道、学过即可。进入初中阶段,学科科目增加,例如历史、地理、物理等小学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学科内容增多、加深,要求会比小学更高。其次,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彰显,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由于课时的限制,上课的内容增多、信息量大,初中老师讲课的进度比小学要快,所以上课认真听讲尤为重要。在学习上更多要自觉,更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知识的整理归纳。与小学相比,作业量也增加了许多,小学作业大多可以在课内、校内完成,初中的作业大多要课后、回家完成。4第三,

3、初中较小学活动天地更加开阔,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活动天地一下子变开阔了。孩子的交友观念、标准也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变化,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成为我们的新课题。如果交友不慎,可能会使孩子变坏。第四,自我意识不断觉醒,青春期特征更加明显。初中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即被称为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很大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孩子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生长高峰,各方面迅速生长,性发育也逐渐成熟。以上四点说明学生在成长,正确认识学生的发展趋势,我们老师才能把握好时机

4、采取对策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二、抓好关键时期要做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以前这个阶段的工作。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进入青年前期,学生的心理、生理都起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也更深,因此相应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变化。如果小学高段把衔接工作做好了,后者的衔接工作也就比较容易了。三、做好管理上的衔接现在我们的学生4管理大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领导和班主任

5、、班委会的集体管理,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为此,做好管理上的衔接比教学上的衔接显得更为重要。1.了解学生情况,因势利导,为过渡作准备小学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的品行、个性、特长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小组、管理卫生、纪律、路排等,指导他们方法,锻炼他们的能力。2.渗透给学生一些应对初中常见问题的方法(1)要正确认识自己。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六年级学生要升入初中了;自己是少年而不是儿童了;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必须适应,勇往前行,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2)严于管理自我。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6、等,严于律己、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会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等,学会做人,学会与别人相处。(3)教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自己照顾好自己,学会洗衣服,整理被褥等日常生活能力。三、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4要做好教材内容上的衔接,作为任课老师,首先要熟悉课标与教材,即小学任课老师(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应了解初中相应学科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悉初一年级上学期的);初中任课老师也应了解小学相应学科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特点(特别是要熟

7、悉小学高年级的)。四、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我们和初中都在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这方面的衔接会比较容易一些五、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1.我们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坐姿端正,回答老师提问大胆、踊跃、科学安排时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探究,为上初中打好基础。2.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课前自觉预习,作业独立思考,学会小结归纳等正确的学习方法。中小学的衔接问题,是我们教育教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要付出艰苦的劳动。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