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

ID:1235354

大小:536.50 KB

页数:97页

时间:2017-11-09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经典法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Abstract: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lysisontheplasticpart’structureservicerequirement,moundingintroduced中医诊断学-97-第一章绪论2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2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2一、诊断学原理3二、诊断学原则3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4第二章四诊4第一节望诊4一、整体望诊4二、局部望诊7三、望舌11四、望排出物15五、望小儿指纹15第二节闻诊16一、听声音16二、嗅气味19第三节问诊19

2、一、问一般项目20二、问主诉和病史20三、问现在症状21第四节切诊30一、脉诊30二、按诊38第三章八纲41第一节表里41一、表证41二、里证42[附]半表半里证42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42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42第二节寒热43一、寒证43二、热证43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43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43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45第三节虚实45一、虚证46二、实证46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46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46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47第四节阴阳49一、阴证和阳证49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50三、亡阴与亡

3、阳50第四章辨证51第一节病因辩证51一、六淫、疫疠证候51二、七情证候53三、饮食、劳逸证候54四、外伤证候55第二节气血津液辩证55一、气病辩证55二、血病辨证56三、气血同病辩证57四、津液病辨证59第三节脏腑辨证60一、肝与胆病辨证60二、心与小肠病辨证64三、脾与胃病辨证67四、肺与大肠病辨证70五、肾与膀胱病辩证73六、脏腑兼病辨证76第四节经络辩证79一、十二经脉病证80二、奇经八脉病证82第五节六经辩证84一、六经病证的分类84二、六经病的传变87第六节卫气营血辨证87一、卫气营血证候分

4、类87-97-第七节三焦辩证89一、三焦病证的分类89二、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90第五章诊断与病案91第一节诊断91一、证候诊断91二、疾病诊断93三、辩病与辩证的关系93第二节病案93一、中医病案的沿革93二、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94四、中医病案书写的注意事项94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95-97--97-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

5、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

6、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

7、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

8、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舌诊方面,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