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350136
大小:7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6
《九下26庄子二则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悟作者如何借助丰富的想像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思路。二、教学难点: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三、教具准备:学生积累庄子及《庄子》的资料;教师做好课件。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
2、;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仍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二则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期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浑沌之死》选自《庄子•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
3、的为政思想。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呆若木鸡》选自《庄子•达生》。这是《庄子》杂篇中的一篇精妙寓言。它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3、教师点评。四、检查预习效果(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倏(shū)浑沌(dùn)七窍(qiào)纪渻子(shěng)恃气(shì)几矣(jī)(二)解释加点的字词①时相与遇于浑饨之地时:常常,时常。相与:相互、一起
4、7②谋报浑沌之德谋:商量。德:恩,恩情。③以视、听、食、息以:连词,表目的,用来。息:呼吸。④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日:每天。而:连词,表修饰。⑤方虚骄而恃气方:正。恃:凭着,依靠。⑥犹应响影犹:仍然。应:作出反应。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⑦犹疾视而盛气疾视:怒目而视。⑧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几:差不多。虽:即使。无变:没有反应了。⑨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异:别的。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三)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词义。①德谋报浑沌之德(恩情)其德全矣(精神)②已已无变矣(已经)鸡已乎(训练
5、完毕)③异异鸡无敢应者(别的)渔人甚异之(惊异、对……感到诧异)④疾犹疾视而盛气(奋力,用力)君有疾在腠理(小病)⑤为北海之帝为忽(动词,叫做)为王养斗鸡(介词,给)⑥之南海之帝为倏(结构助词,的)浑沌待之甚善(代词,他们,指倏与忽)(四)翻译下列句子。①倏与忽时相与遇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②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③未矣,方虚骄而恃气。④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五、了解全文大意请两位学生翻译全文,有不当的地方其他学生矫正。六、学生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把译文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
6、查随堂知识:1、《浑沌之死》选自《庄子•应帝王》。古人把(天地未开辟前)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2、《呆若木鸡》选自《庄子•达生》,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形容人们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或: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二、研读《浑沌之死》(一)阅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分为几层?概括一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
7、层(第4句):浑沌之死。板书: ┏起因(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经过(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7 ┗结果(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转眼之间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二)了解文章的寓意1、学生讨论。2、教师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
8、,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即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3、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示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