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

ID:12324044

大小:3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6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_第1页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_第2页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_第3页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_第4页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重点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传染病学笔记传染病重点笔记1.总论:2.掌握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与传染性疾病(communicablediseases)的定义,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传染病分类管理及报告制度。熟悉传染过程中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五种免疫球蛋白);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在预防中的意义。了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影响流行过程中的因素;临床上各种形式的感染总论一、1个基本概念:感染的概念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凡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首发感染:首次感染10 重复感染:同种病原体再次感染重叠感染:在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一种病原体感染混合感染:同时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病原体二: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5种免疫球蛋白1----5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死亡清除作用,同时亦可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根据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原体者,带菌者或带虫者。(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显型感染。10 2-----5种免疫球蛋白:IgG(随后出现,持续时间长,唯一通过胎盘),IgA(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体)IgM(首先出现,时间短)IgDIgE(主要作用于原虫和蠕虫)三:2个治疗的并重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四:3个流行环节、3个预防措施、3类报告制度、3个诊断依据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预防感染病的主要措施:⑴控制传染源⑵切断传播途径⑶保护易感人群3类报告制度: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上报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上报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要求24小时内上报3个诊断依据:(1)、详实的病史采集(2)、全面、细致体格体检起病方式、前驱症状、特殊症状(发热、皮疹、三红、三痛)(3)、病情发展的特点五:4个基本特征,临床4期经过4个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4期经过:10 1、潜伏期:2、前驱期:非特异性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5、复发与再燃:6、后遗症(sequela):3.病毒感染(1)病毒性肝炎:掌握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的临床特点;各种临床类型的表现,五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临床诊断,病原诊断;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各临床类型的治疗重点;甲、乙型肝炎保护易感者的预防措施。熟悉五型肝炎的抗原抗体系统、血清学标志,分子生物学标志;五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流行特征;五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意义及肝功能检测意义。了解五型肝炎病毒的特点,五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免疫反应重要性,各种临床类型的病理特征,肝炎的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第一部分概述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多种肝炎病毒?多种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复杂?病理改变多样?临床类型繁多?疾病转归不一2、传播:甲、戊:急性感染粪-口乙、丙、丁:慢性感染血液或体液等胃肠外3、临床表现:无症状感染常见。10 主要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次要表现发热、黄疸。第二部分病原学(一)病因子: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未有定论: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TT病毒(TTVirus;TTV)Sen病毒(Senvirus)(二)甲型肝炎病毒1、病毒学:微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2、病毒结构:无包膜、球形、直径27-32nm3、抵抗力:强:25℃30天(干粪);贝类动物、水、泥土中存活数月.耐热、耐酸、对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照射敏感4、灭活:60℃30分钟、煮沸1分钟5、易感动物:狨猴、黑猩猩6、血清型:能感染人的只有一个,我国均为Ⅰ型7、HAV感染后标志物: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针对VP1的抗体是保护性抗体.IgM.抗HAV有临床诊断意义IgG.抗HAV有流行病学意义HAV-RNA粪便,血液(潜伏期,疾病早期)HAAg粪便(三)乙型肝炎病毒病毒学: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10 病毒的基因组又称HBV-DNA,由3200bp组成,为部分环状双股DNA,分长(L),短(S)两股,L链含4个开放读码区(Openreadingframe;ORF)抵抗力:强,能耐受60℃,4h;血清中保存6个月;-20℃15年消毒:65℃,10h;煮沸10min;高压蒸气、消毒剂易感动物:黑猩猩无满意的细胞培养体系HBV感染标志物(HBVMarkers;HBV-M)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HBV-DNA;HBVDNApHBV抗原抗体系统HBsAg/HBsAb(抗HBs)系统HBeAg/HBeAb(抗HBe)系统HBcAg/HBcAb(抗HBc)系统HBxAg/HBxAb(抗HBx)系统一)HBsAg/抗HBs系统HBsAg:HBV感染的证据,不代表病毒复制血清型:10个亚型,主要有adr,adw,抗HBs:HBV感染后唯一的保护性抗体窗口期:HBV急性感染的恢复期,HBsAg消失,抗HBs尚未出现的空隙期PreS1/抗PreS1:早期出现,持续时间短,仅在潜伏期阳性PreS2/抗PreS:10 PreS2阳性与HBV复制有关,抗PreS2有清除HBV的作用二)HBeAg/抗HBe系统HBeAg:临床上最常用的反映HBV复制的指标.抗HBe的临床意义:?HBV感染康复期,常伴有抗HBc和/或抗HBs阳性,肝功能正常,无症状.?HBVPreC基因变异,常致肝炎病程慢性化,病情活动,甚至重型肝炎.通常有HBsAg和HBVDNA阳性.?HBVDNA与肝细胞DNA整合:见于抗HBe持续(>2年)阳性的患者,常伴HBsAg阳性,但无HBV复制指标.三)HBcAg/抗HBc系统HBcAg:肝细胞内和HBV病毒颗粒中,阳性表明HBV复制活跃。高滴度:HBV复制活跃IgM抗HBc:HBV感染的急性期,慢性感染的急性活动期,慢性HBV感染有持续。HBV复制活跃IgG抗HBc:出现迟,持续保持多年。HBV感染的血清复制指标:HBVDNA;HBeAg;HBcAg;高滴度IgG抗HBc;IgM抗HBc。HBVDNAp;PreS2㈣丙型肝炎病毒病毒学: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病毒结构:●球形、有包膜的RNA病毒,直径30~60nm,●10 单股正链RNA,链全长约9.4Kb●抵抗力较强,600C,10小时;10%氯仿、1000C,5分钟、紫外线易感动物:黑猩猩;无理想的细胞培养系统HCV基因变异:2基因区存在两个高变区,HVR1或HVR2。可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多个(>50)基因亚型。我国基因型:1b变异的临床意义流行病学意义:与HCV的致病性和发病机制有关,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效果有关.HCV感染后血清学标志及检测:血清抗HCV:阳性代表HCV感染,非保护性抗体。血清HCV-RNA:?阳性代表HCV感染,有病毒血症,有传染性。?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及疗效监测的主要标志物。㈤丁型肝炎病毒?缺陷性RNA病毒,不能编码包膜蛋白。只有获得HBsAg(病毒包膜)后HDV才能成熟为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基因组为单链环状RNA,全长1780bp,编码HDAg?感染后血清中可检测到下列标志物:抗HD-IgG,抗HD-IgM,HDAg,HDV-RNA㈥戊型肝炎病毒分类:未分类(杯状病毒科,风疹病毒,披盖病毒)结构:圆球形、无包膜的RNA病毒,直径27?34nm基因组:7.5Kb,正单链RNA,含3个主要的ORF。基因分型:4型10 Ⅰ亚洲,北非分离株;Ⅱ墨西哥,南美州分离株;Ⅲ美国分离株(人,猪);Ⅳ中国(包括台湾)分离株.感染后血清标志物:抗HEV㈦庚型肝炎病毒病毒学: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病毒结构:单股正链RNA,全长约9.1~9.4Kb动物模型:黑猩猩、绢毛猿和恒河猴;无理想的细胞培养系统,是否引起病毒性肝炎尚无定论.㈧输血传播病毒病毒学:未定病毒结构:无包膜单链环状DNA,全长约3.7Kb;主要为胃肠外传播,是否为肝炎病因尚无定论;大多感染者无肝损害表现.HAVHBVHCVHDVHEV基因组RNADNARNARNARNA传播途径消化道血液/体液血液/体液血液/体液消化道慢性化否否是是是否血清学抗HAV-IgMHBVM抗-HCVHDAg抗HEV-IgM检测抗HAV-IgG抗HDV-IgM抗HDV-IgG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10 ㈠经胃肠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A、E)传染源: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传播途径:粪—口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免疫力(甲型持久、戊型不持久)流行特点:HAV多为散发,也可因水和食物污染而暴发流行。秋冬季多见,全年散发。易感和高发人群:以>6m~⑵HEV:因水污染、雨季、洪水后造成流行,全国均有散发。春冬季高发。儿童隐性感染,成人临床性感染㈡经胃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B、C、D)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注射传播:输血、预防注射、药物注射、针刺母婴传播:产道感染、产后哺乳、宫内感染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家庭聚集现象性接触传播: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中均可有病毒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