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ID:12315113

大小:10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6

上传者:U-4625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_第1页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_第2页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_第3页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_第4页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拓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序号:历史文化学院第一届“开拓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浅谈历史的社会功能》所在班级:2006级历史班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赵复宁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13 说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此申报书可复制;4.序号由学院团委统一填写;5.B表“申报作品情况”中“所属学科”一栏按文件要求填写;6.若参赛作品是由学生社团组织申报,须在“申报者姓名(集体名称)”中注明社团名称,如:*****小组(****协会);7.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字数在6000字左右(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8.各班级学习委员于2008年5月20日前将作品(须为打印件)及《申报书》各一式两份报送至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办公室。9.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班具体负责人咨询。10.联系人:卢祥联系电话:1391921308113 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者);申报者情况姓名赵复宁性别男出生年月1987.11所在院部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现学历本科年级06级学制入学时间2006作品全称《浅谈历史的社会功能》联系方式公寓电话4514125移动电话13919165610E-mailzfn678@yahoo.com.cn合作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推荐者、指导老师意见签字:2009年月日13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申报者代表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院部专业现学历年级学制入学时间作品全称联系方式公寓电话移动电话E-mail其他作者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推荐者、指导老师意见签字:2009年月日13 B.申报作品情况作品全称《浅谈历史的社会功能》所属学科历史学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作品摘要历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增强和现代文明水准的提高,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否定,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于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重新认识、评价、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可以这样来看待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的话,那么,历史传统给予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启示当然是不应当被忽视的,而作为历史传统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史学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自亦有其不可忽视之处。作品发表及所获奖励情况13 C.申报作品打印处浅谈历史的社会功能专业:历史姓名:赵复宁指导老师:金云峰摘要:历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人们的现代意识、现代观念的增强和现代文明水准的提高,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否定,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于历史传统的某些方面的重新认识、评价、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可以这样来看待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的话,那么,历史传统给予现代社会的人们的启示当然是不应当被忽视的,而作为历史传统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史学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自亦有其不可忽视之处。关键词:历史社会功能借鉴一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进而有助于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历史是人的创造,有了人,才有人类的历史。但不要忘记,人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古往今来,人们都不学历史,不懂历史,人也就不成其为人,而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大家知道,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赋和本能,即某种遗传密码,即使是在有严密组织和分工的蜂群和蚁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蚁同它们亿万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多大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没有历史的,人们除非用拟人化的办法是写不出它们的历史来的。人却不同,人有智慧,是万物之灵。人的智慧虽然主要来自社会实践,但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这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人们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然后再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留给后人。如此世代相传,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大,人类社会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13 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它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每一个人也是如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段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延绵不绝的悠悠长河,是任何一个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在十三四世纪以前,在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而以科学技术的影响最大。早在上一个世纪,马克思就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之影响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作了如下概括:“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文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显然,并不是任何一个民族都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成就都能得到这样崇高的评价。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者们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不仅可以证明马克思这一评价的正确,而且还可以由此得到一些新的认识。世界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者李约瑟说: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1卷,第1页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虽然尚未完全成书,但已成为世界名作,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证明他的论断不是虚张声势的浮妄之辞。“在现代世界赖以存在的重大的发明创造中,有一半来自中国”李云飞《英国通讯·为中国古代文明欢呼》,1986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第7版毋庸置疑,没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对世界作出如此众多的奉献的。二历史是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千古悠悠,人类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辉煌的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等等等等,都是人类在历史画册上的浓墨重彩。然而,泛黄的画册上,越来越多的画面不再艳丽,许多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至今,只有中华文明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13 政权长期存在,未曾中断。中华文明自有政权以来,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一直延续到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四千余年。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一点,思想文化发展的延续性。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思想。儒家文化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代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专制的思想工具,此后,儒家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从行为准则到人生态度,已经浸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贯穿在中华民族的成长进程中。第二点,历史学发展的延续性。中华民族有着世界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历史学精神,其浩如烟海的史籍著作便是最好的证明。历朝历代都有专门的史官,来为前朝记著历史,也有记录当朝统治者言行、生活的史官。其目的都是为了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以及用历史的经验来规范当今统治者,使其能更好的执政。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不可估量。三历史承载了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以汉族的历史为例,可以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统治。而多数朝代的更换,都是由于农民起义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参见: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里说的我们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和“酷爱自由”“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13 等光荣传统和优秀品德,只有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反反复复的斗争中才能培养起来。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历史学的教育懂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优秀民族的子孙,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鄙视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而且决心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到了近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凌侮面前,中国人民便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说的:“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四历史是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中国的史学和世界的史学,都把历史的借鉴功能作为撰史的重要目的。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之一,就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然后以为今人、后人的鉴戒。《资治通鉴》的编写更是突出的例子。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地说他编写此书的目的就在于获取史鉴,即将冗长的中国历史“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以使帝王于日理万机之暇,取而披览,以“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原书名为《通志》,宋神宗取阅部分后,认为其书能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略举一二,便可知治国安邦的经验在历史学中反映得最为突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指示它的未来方向。关于这一点,世界各国有不少史学家的看法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一个意大利人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一个美国人说:“历史的长河是源远流长的,重大的人类情感和利益都和保持(或者避免)过去的记忆分不开。无论是令人厌恶的回忆或者是令人渴望的回忆,都影响着人民的历史进程。”蓝达尔《历史学家的身份》,见《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49—1960),何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一个英国人说:“革命者只有在他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在他自己的历史思想里真正重演那尽管已被他扬弃了的生活时,才能把他的革命看作是一种进步。”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70页一个中国人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社会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这里,姑且不论这些论者的历史观的性质怎样,姑且不去考察他们自身的历史如何,他们以不同的语言和不完全相同的说法,强调了同一个道理:历史和现实生活是不可截然分开的。这是一个深刻的但又极易了然的道理。13 黑格尔似乎对历史的借鉴作用不报太大的兴趣。“人们惯以历史上经验的教训,特别介绍给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国家。但是经验和历史所昭示给我们的,却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没有从历史方面学到什么,也没有依据历史上演绎出来的法则行事……当重大事变纷乘交迫的时候,一般的笼统法则,毫无裨益。”黑格尔《历史哲学》,第43—45页我们所说的历史借鉴,不是生搬硬套历史的形式法则,而是根据每个时代的具体特征,对历史的形式法则进行剖析,适应当下时代的就应该传承、发扬,反之则应该抛弃,这样才是正确的对待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曾经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而献身;曾经吸引着许多异国人士的研究、称颂和倾心,以致于把中国誉为全人类的“发明和发现的摇篮”。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使它的子孙为之骄傲,为之感奋,也赢得世界进步人士的公正的评价,这是理所当然的。历史确是生活的教师。五历史与人生修养中国先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重视通过学习历史来提高自己的德行、见识。“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当是对于这一传统的总结。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叔时论教导太子时,大多讲的是对于史书的学习,以增进太子的人生修养。司马迁写《史记》,重视历史上那些“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他推崇《春秋》,认为它“辩是非,故长于治人”。可见,他是很自觉地意识到撰写历史同有益于人生修养的关系的。史学对于人生修养的重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强调。上面讲的“畜德”,是基本的一条。此外,史学家还从治身、治世、明道几个方面说明史学之不可荒废。唐代刘知几从史学与社会的关系这个角度出发,把史家写人物的问题提到理论上来认识。《史通·人物》篇开宗明义地指出:“夫人之生也,有贤、不肖焉。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而死之日名无得而闻焉,是谁之过欤?盖史官之责也。”他的这几句话,至少表明了两点认识:第一点认识是,史家作史而写人物,必着眼于善恶突出者,因为他们可以起到“诫世”和“示后”的作用。第二点认识是,倘若有一些“恶可以诫世”、“善可以示后”的人,死后其名不为世所知,那就是史官的失职。前一点认识,是提出了史家写史当以什么样的人入史的标准;后一点认识,是指出了史家在写人的问题上所担负着的社会责任。刘知几在本篇末了写道:“13 夫名刊史册,自古攸难;事列《春秋》,哲人所重。笔削之士,其慎之哉!”不论写人还是写事,都是史家应当慎而又慎的。元代史家胡三省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写道:“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因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他这里说的“自治”、“防乱”、“事君”、“治民”、“谋事”、“作事”等等,也可以用修身和立事来概括,只是他对立事讲得更多一些;不过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所谓“事君”、“治民”本是一种政治修养,同样也是人生修养的一个方面。清初史家王夫之在解释《资治通鉴》的“通”的含义时说,“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国是在焉,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王夫之这里说的,可以视为是比较全面的人生修养了;如果也要用修身、立事来概括它们的话,那么所谓“君道”、“国是”、“民情”、“边防”当属于立事方面,而“臣谊”、“臣节”、“自淑”、“诲人”等等当属于修身方面。在王夫之看来,一部《资治通鉴》对于人生修养来说,确乎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人们认为史学对于修身、治世的重要,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的思想传统。中国史学还有一个优良的思想传统,即撰史、读史可以明“道”。胡三省曾经批评一种偏见,写道: 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 胡三省不赞成只有“经”是“载道”的、“史”不过“记事”而已的说法,他认为“道”包含在“事”当中,通过史书所记史事反映出来的得失成败,可以认识到“道”是始终在发挥作用的。人们要认识“道”,是不能没有史学的。胡三省用“道”这个古老的哲学范畴来说明史学所包含的认识价值,包含着更明确的从历史进程中认识其发展规律的观念。历史与人生修养的关系,以“畜德”为基础,以修身、治世、明道为目标,以有益于社会实践、历史进步为归宿参考书目13 [1]苏瑞林:《历史学家的眼力──关于史学功能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2]傅允生:《试论历史功能》,《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3]陈国灿:《论史学功能的文化形态》,《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4]瞿林东:《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5]陈润叶:《新时期史学功能研究综述》,《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6]陈颖:《实证与提升──史学功能的再诠释》,《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7]陈剩勇:《全球化、族群认同与历史教育》,《史林》2003年第6期[8]张耕华:《论历史学的用途及其滥用和误用》,《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13 D.评审专家组终审意见粘贴处1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