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292987
大小:8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6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等①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②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部体液的2/3。③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部体液的1/3。④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⑤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⑥淋巴:小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
2、机体抵御疾病。注意:血液并不全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2、三者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
3、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的稳态1、变化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但始终接近3
4、7℃。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三)规律一、内环境成分辨别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血浆中的血
5、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二、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1、组织细胞:组织液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4、血细胞:血浆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三、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基本方式: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注意
6、: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中有一个被破坏,则既无感觉也无动作;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完好,而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被破坏,则有感觉但无动作;只有五项均完好时才能既有感觉也有动作。3、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1、传导形式: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传导过程:静息时静息电位兴奋时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局部电流)3、传导方向:双向传导注: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
7、+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①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彭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②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