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292515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6
《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建议摘要:我国土地资源及利用形势近几年来都处于十分严峻的形式,土地与人口、环境及发展的矛盾异常突出,中央政府将“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要做好的重点工作。本文对中低产田改造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改进技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现状及对策的研究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关键词:中低产田;类型;粮食生产能力;中低产田改造;投入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issueoftransforminglo
2、w-yieldingfields,putforwardtoimprovethetechnology,newandimprovedirrigationarea,croplandofthelowyieldintransformingatotalareaofandotherpracticalmethod,toourcountryreformingandthestatusquoandcountermeasureshavepositivesignificance.Keywords:lowyieldcropland;type;grainpr
3、oductioncapacity;transformationoflow-yieldfields;input前言7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李家洋院士提出,只要能够使中低产田单位产量提高一个小台阶,就是解决国家粮食问题前进的一大步。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中低产田改造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范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是目前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1、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现状分析目前在国内学术界没
4、有明确统一中低产田土的概念,概括起来均是从土壤的阻碍因素和土地产出两方面对其进行界定。从土壤障碍因素,中低产田是指土壤环境因素不良或土体内存在一种或几种阻碍因子,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发挥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一类土壤。改造中低产田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措之一,也是实现保护耕地的一大举措。目前我国己经形成较完备的中低产田技术改造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为以下几方面:(1)工程技术方面:主要包括水利设施建设、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节水灌溉、坡改梯等工程技术。(2)农艺技术方面:现阶段我国拥有有先进的农业技术,主要体现在施肥
5、技术、覆盖技术、耕作技术等方面。2、我国中低产田改造存在的问题7近年来,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国家通过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各地通过逐步提高项目投入和建设标准,集中连片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取得积极成果,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仍然较大,改造利用的难点仍然很多,依然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2.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虽然我
6、国农田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政府也注意到农田水利投入不足、设施老化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上工作议程,但与新时期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或相关政策缺乏实施基础等原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不足。2.2权资利不明确,中低产田改造投入和管理主体缺位首先,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划分上,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一方面从财力方面看,粮食主产省多数是人均财力较少的省份,另一方面从事权方面看,中央要求主产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但粮食主产省
7、和产粮大县自身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72.3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目前,我国改造中低产田是按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农民出工的“三结合”模式进行的。这种“三结合”的模式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最终仍是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2.4农村劳动力大,外流,农民投工投劳今与中低产田改造难度大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受益村内的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很多地方难以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中低产田项目建设,所以在部分项目区,农户“投工投劳”的方式已经演变为“以资代劳”
8、,很多地方还反映农民筹资存在的困难。3、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整体战略3.1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在运用现代科技增加土地产出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等问题,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改观。3.2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