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

ID:12283123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6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_第1页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_第2页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_第3页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_第4页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有用、无用到无何有之乡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而文身,无所用之。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人们通常总是追求那些有用的东西,而逃避那些没有用的东西。庄子一反这种日

2、常的见识,认为无用的东西未必无用,而有用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有用,甚至可能还是有害的。这段话大致翻译如下: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可是越国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帽子根本就没有用处。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它的木瘤盘结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曲而不合规矩。生长在路边,木匠连看都不看。你的言论就好像这棵树,空泛而没有用处,所以大家都不接受。”6庄子说:“你没有看见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已经够聪明的了。它们静静地隐藏起来,等待着过往的猎物;东窜西跳,逃避着陷阱,然而最终仍免不了落入人类设的机关。牦牛可以说很大了,但是它连个老鼠都抓不住。而今

3、你有大树,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在它的旁边清静无为地踱步,逍遥地寝卧其下,不为刀斧所夭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它。没有可用之处,哪里还有什么祸害可言呢。”与一般的看法相反,庄子认为,无用的东西或许有大用。因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在一个地方有用,到另一个地方则可能无用;在可用的地方有用,在不可用的地方就无用。有用还是无用,全在自己是否会用。可见,有用与无用并不在事物自身,而在于人们对于事物的运用。你用的地方合适,它就有用;用的不合适,就可能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弄出笑话。并不是事物本身没有用处,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

4、的用处。6事物本身并没有有用与无用之分,它是否有用,取决于我们会不会用。在这个问题上充分表现出了人的思维或意识的现成性。人总是惯于以现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一旦这样,事物的性质就被固定、被僵化了,从而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事实一再证明,人们当时以为有用的未必有用,或许还有大害;而以为无用的则未必没有用,甚至可能还有大用。而且,即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也有其无用武之地,而那些似乎最没有用的东西也有其所用之处。在无用处方有自由。庄子认为,人们认为无用的东西恰好有大用,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正是在这无用之处有着最高的用,即自由。相反,恰恰是在有用性中隐藏

5、着危险。野猫和黄鼠狼很聪明,它们以为这种聪明是有用的,周旋于各种危险的境地,但这种聪明却使它们葬身于死地。人也如此,他往往只看见事物有用的一面,而看不到这用处后面的危害,结果适得其反。正因为无所可用,才自由自在,才终其天年。人之所争,都是有用之物,有用因而成为一切冲突的根源。于是,有用的东西反而带来了祸害,谁去争夺这样的东西,谁就容易为其所伤,以致丧命。即便是那些在争斗中胜利的人也不自由,他们时时会受到失败一方的威胁。无用,是庄子无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无用才可以无为。从自己这方面讲,由于无用,自己也就没有有为的妄想;从外在方

6、面看,因为无用,人家就不会来找你的麻烦。就像惠子的那棵大树那样,如果它笔直挺拔,恐怕早就被人锯断,做了家具,变成“有用”的东西了。因此,只有逃避所谓的“有用”,达到无用之境6,才能够避免冲突,逃避伤害;只有取众人认为无用的东西,才能够获得自由,因为这时不会有人与你争夺。那么什么东西是最无用的东西呢?这就是无为。无为,便无所用;无所用,也就无所争;无所争,就无所困苦,无所困苦就自由自在。自由自在,难道不是最有用处的东西吗?有什么样的“用”能够和自由相比呢?真正的用处往往是无形的,而那些看得见的用处大多是短暂的,或者是表面上的。随着情况的变化,这

7、样的“用”很可能变得无用,甚至还变得有害。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本来就有用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永远有用的。超越有用和无用的束缚。然而,执着于有用与无用,仍然不能达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人总要受制于有用与无用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后果是我们无法把握的,有时是由于有用而受到伤害,有时又因为无用而受伤害;有时无用是有用的,有时有用是无用的。由此看来,有用和无用是没有定准的。那么,怎样来超越有用与无用的分别呢?庄子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株大树枝叶茂盛。伐木者只立在旁边观看而不伐。庄子问其原因,

8、他们回答说:“没有用处。”庄子因而得出结论:“这棵树因为没有用而得以终其天年吧。”6庄子走出了山中,居住在一个相识的人家里。主人高兴,叫儿子杀鹅招待客人。儿子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