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

ID:1220441

大小:516.16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08

上传者:U-2938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_第1页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_第2页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_第3页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_第4页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区域人口规划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王蓉蓉rrwang@ahu.edu.cn •课程地位:–人口学专业研究生选修课程;•课程要求:–掌握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不需要做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教材教辅•评分标准:–平时作业+出勤:30%,期末考查:70% 课程大纲•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人口发展与区域发展•人口分布变化与区域经济空间机构•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人口规划:人口预测•人口规划:人口容量控制•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力资源开发•人口就业结构转变•人口老龄化与区域规划•残疾人口与区域规划•贫困人口与区域规划 基本概念一、人口与发展的研究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三、区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四、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五、区域发展观的新变化 (一)人口的概念•关于人口,有许多定义。•马克思“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原苏联乌尔拉尼斯“人口,即曾经和现在属于确定的境域中的,也就是居住在一定的地理和历史界限之内的人的总和”•美国社会学家多纳尔德J布格“人口即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的总和”•杨德清(1982)“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和”•董银兰(2004)“人口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以上关于“人口”的概念分别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数量与质量等基本的群体特征来定义人口,因此,提及人口,–首先要与不同范围的区域相联系–其次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由于不同区域、不同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人口的发展方式也就有所不同。 (二)增长与发展•增长的基本涵义–增长:总量的变动。–增长方向:正向变动/负向变动–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劳动力又是增加物质财富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形成了重视促进人口总量的增长,以经济总量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通常被称为“增长第一战略” •从增长到发展–发展不仅包括研究对象数量规模的增长,也包括在增长过程中其内在结构的变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在研究区域经济与人口时,研究角度逐渐发生变动,越来越注重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逐渐形成并日益深入人心。–在关注人口总量规模变动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三)人口与发展的研究•人口发展:人口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人口学的定义–联合国人口机构:人口学是关于人口规律、人口结构和人口发展的科学–原苏联著名人口学家瓦连捷伊认为:人口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人口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刘铮和李竟能认为:人口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口三大变动的规律性。•自然变动•社会变动•空间变动 •人口自然变动:–整个人口群体变动的基础–人类的生育、性别、年龄、死亡和寿命等自然特征的变动•人口社会变动:–人口群体变动的终极原因–人口的职业、文化、语言、种族和民族结构等社会特征的变动•人口空间变动:–包括人口在国内的地区变动和在国际的地区变动–深受人口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的影响–其变动结果又深刻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 •人口发展是人口的时空变动过程,–人口的自然变动、社会变动和空间变动等三大变动–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三方面的时空变化–三大变动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影响作用•对人口自然变动的研究—人口发展研究的基础•对人口社会变动的研究—人口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空间变动—不同类型区域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动的综合反映 •人口与发展是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类自身的发展,如生物学、医学意义的人口发展–人口的社会发展,如不同区域的人口发展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从区域发展与规划的角度,–适度人口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人口迁移集聚与城市化和宏观人口布局•人口发展的研究,涉及人口学、医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一)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一般指劳动适龄人口,国际上通常指15-64岁人口,我国指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人口•人力资源–国家或区域人口中具有智力或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是广义的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劳动力资源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人力资源的数量、规模和素质水平,以及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资源的比例和利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因素。 (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上的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人力资本不仅包括通过系统教育而获得知识存量的积累,也包括通过非系统教育和生产实践而获得的技能和经验的积累 •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人–目的•通过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提高人的生产能力–途径•医疗卫生、营养保健、教育培训•一般来说,某一人口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高层次人力资本存量的比例越高,则其综合生产能力越高。 三、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区域概念–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边界、具有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范围,是人类繁衍,以及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区域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和可度量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具有一定可度量的边界。这个边界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自然的:按山脉的山脊线、河流的主航道中心线等划分的行政区域;或按山脉、河流、植被分布、等降水量线等划分的自然区•经济的:按生产布局划分的工业区、农业区、开发区等经济区•社会的:按社会文化差异划分的文化区,或者由于长期社会经济联系形成的、人们的心理归属感等导致的行政区归属的飞地现象。 –不重叠性与不遗漏性:从某一研究目的出发,按一套指标体系划分区域时,各区域之间是不重叠的,也不会遗漏任何一块地表空间–层次性:任何地域范围的区域,其内部都可以划分为次级地域单元,地域范围越大的区域,其内部可划分为越多层次的次级单元。–系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次级地域单元,彼此直接通过自然、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区域系统。–多样性与差异性: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域范围区域的内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开放性与关联性:任何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与其周边区域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随着经济国际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开发程度越高的区域,区域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越频繁。 四、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与人口规划(一)增长优先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同类型的国家多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区域发展观—“经济增长观”(二)从“增长”向“发展”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后–区域发展观“增长”—“发展” 五、区域发展观的新变化•改变了区域资源的观念–传统资源(土地及依托于土地的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资源)–传统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信息资源•扩大了区域的研究范围–传统区域研究:以区域内部的资源条件为主要依据,以促进区域本身的发展为目标–区域内外资源整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当代人发展不妨碍下一代人的发展–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相邻国家之间 一、人口转变与人口总量增长 §1.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是通过人口更新、世代更替,使人类自身得以延续,人口数量规模得以扩大,人口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重大变化,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导致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原始公社后期•由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生产工具的变革,由新石器取代旧石器,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产业革命以来•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伴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而实现 •人口转变理论–20世纪30-40年代,兰德里、汤普森、洛特斯坦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时期,称为人口转变过程的“三段式”•高增长潜在力阶段:人口出生率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过渡阶段:•低增长潜在力阶段:出生率处于被抑制状态–人口再生产历程转变的阶段划分,主要根据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三率的变动规律进行划分:•人口出生率:–某区域某一时期内新出生人口与期内平均人口比值•人口死亡率:–某区域某一时期内死亡人口与期内平均人口的比值•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差值 –克莱克发展出人口转变过程的“五段式”划分•高位静止阶段–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高水平上接近均衡。–人口处于没有增长或很少增长的基本静止状态,被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高、高、低”型。–芬兰,1785-179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38‰和32‰,自然增长率仅为6‰。•初期扩张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口死亡率开始下降,而出生率依然维持在高水平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加速,直到达到峰值水平。–人口发展转变为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型–芬兰,1825-1830年,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下降至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为14‰。 •后期扩张阶段–在经济社会快递发展的同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抑制人口生育的有效的医学方法。在人口死亡率继续下降的同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从最高点下降。–人口发展进入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的“较高、低、较高”型。–芬兰,1910-1915年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至17‰,5‰,12‰。•低位静止阶段–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显著提高,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而死亡率开始回升,两者在低水平上重新接近均衡,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低水平继续缓慢下降。–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型状态–芬兰,1970-1976年间,人口死亡率回升至10‰,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至13‰和3‰。 •减退阶段–随着发达国家普遍进入发达社会阶段,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人口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人口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发展开始进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状态,人口总量将开始减少。–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且较稳定,从而不同程度的吸引国际移民的迁入,部分国家人口长期接近零增长,某些年份为很小幅度的负增长,如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东欧经济转轨类型的国家,由于经济社会的大幅振荡,不仅人口出生率下降到很低水平,死亡率回升,而且伴随着较高的人口迁出率,普遍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人口从接近零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人口增长速度从90年代初的1‰,下降至2000年的-5‰。 •20世纪50年代,莱宾斯坦将前两者结合,形成人口转变模式图。 §1.2人口发展历程•史前时代:新石器及其以前•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前资本主义时期(张善余,1999)或产业革命以前(刘铮、李竟能,2003)•近现代人口快速增长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以来或产业革命以来•当代和未来人口缓慢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时期 §1.3中国的人口转变•17世纪80年代-19世纪中期,经历了人口的初期扩张•此后近一个世纪内,几乎又回到高位静止的状态。•1934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约为38‰和33‰,人口自然增长仅约为5‰(陈达,1981) 1949-2030年中国从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初期扩张、高增长阶段(1949-1971年)表1949-1971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单位:‰1949年1965年1971年出生率3638.0630.74死亡率20107.34自然增长率1628.0623.40–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高–人口净增长率:•1949-1958年,1314万人•1959-1961年,-45万人,•1962-1971年,1892万人 •人口后期扩张、过渡阶段(1971-2000年)–死亡率:1977年后基本稳定于6.5‰左右,–出生率:1972年始波动中大幅度下降•1980年,18.21‰•1987年,23.33‰•2000年,14.03‰–自然增长率:1972年波动中始大幅度下降•1980年,11.87‰•1987年,16.61‰•2000年,7.58‰•高-低-高-低–人口净增量•1971-1980年均1741万人•1981-1987年均1328万人•1988-1992年均1834万人•1993-2000年1197万人 •人口低位静止、快速老龄化阶段(2000-2030年)表2000-2010年中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单位:‰2000年2006年2010年出生率14.0312.0911.9死亡率7.587.347.14自然增长率6.455.284.76–今后,我国人口增长率将继续缓慢下降。–若2030年我国总人口增长到14.5亿人,则2025-2030年间,我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将下降为3.53‰;年均人口净增长量将为565万人,–若2030年我国总人口增长到15亿人,年均人口净增长量将为773万人, •人口从零增长到负增长,严重老龄化阶段(2030-2050年)–据联合国《2006年世界人口现状与预测(1950-2050)》中的中方案预测结果:•2030-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35年以后人口总量开始趋于下降•2050年回落至14.09亿人•2035-2050年期间人口将年均净减少327万人•我国将经历从老年型社会到超老型社会的转变 §1.4中国人口转变历程的独特性•中国人口转变模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缓慢转变是不同的•从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的时间来看,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日本25年,中国18年。 •与同样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转变的亚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控制措施,•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最大特点是:“一个国家、三种制度”,即在全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生育政策存在一定差别–城市一对夫妇多数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农村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有的地区是头胎是男孩的不能再生第二个,头胎生女孩可生二胎)–少数民族夫妇可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对不同民族的限制也有不同,例如壮族和藏族) •在实际实行中,“实行可生育一孩政策的人口大概占全国人口的35.9%,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占52.9%,有11%以上的人口可以生两个孩子或者两个以上孩子”(广州日报2007年07月11日)•人口政策的实施,有效的缩短了人口负债期,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按20世纪70年代初的生育率计算,到2005年,在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内,全国共少出生了约3.5亿人•将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了5年。(2005年1月6日),将世界65亿人口日约推迟了2.5年(2006年2月26日)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我国获得了约45年的人口红利期(1990-2035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