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59010
大小:103.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制造斗胆多卖了三五块1[观点]创造中国生产方式11[案例]比亚迪:成本杀手的涅12[调查]创新决定“中国制造”的未来14中国制造斗胆多卖了三五块作者:王琦/何伊凡/周一/钟加勇/杨婧本文已被浏览108次“中国制造”只跌不涨的价格神话被打破了。此次涨价,是一种在各种成本重压和人民币升值下的短期反应,还是与过去的20年挥手作别?如同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制造”、“韩国制造”上演的升级和蜕变,“中国制造”同样在等待跃迁的契机。过去20年来,各种各样的“MADEINCHINA”几乎流遍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而“廉价”几乎就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中国价格”如同一只外人猜不透的魔盒,
2、不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无论各种原材料如何涨价,中国制造永远能够把任何成本的上涨消弥在国际同行看不到的地方,把价格一降再降,降到令后者只能望洋兴叹,流血退出。但是,2006年,中国制造不涨价的神话被打破了。10月,广州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中国制造出口价格平均涨幅10%-20%。而《中国企业家》记者近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聚区走访了近10个城市、30家企业,见到的是一个个已经或者正在积极调高产品价格的中国制造商,以及他们身后正在发生着的群体性蜕变。此次涨价,究竟是一种在各种成本重压和人民币升值下的短期反应,还是与过去的20年挥手作别?一直被欧美代理商零售商奉
3、为“全球制造商不可逾越的标志”的中国制造,如今开始主动调价,在国际市场上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是中国制造神话终结的征兆,还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契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日本和韩国,曾经同样顶着“廉价货”的帽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日本制造”、“韩国制造”的神话,但韩日抓住电子工业的两次技术跃迁、产业升级的机会,最终占据了全球制造业的领头位置,成为“雁阵模式”领飞的头雁。现在,中国制造似乎同样在等待一次转型的契机。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个又一个蜕变、死亡、迁徙的故事正在上演。涨还是不涨?“第一次提价,提5%就不错了。后来他们也习惯了。海外客户也慢慢有了心理承受能力。”几乎是怯生生
4、的,全国的制造业主们第一次张开口,向海外客户要求提价。“应,为什么不再等一等呢?也许铜的价格很快就会回落。”浙江永康超人集团是电动剃须刀产量排名世界第四的企业,但是当董事长应正在2006年年初对海外大客户提出涨价要求时,面对的却是婉转而坚决的拒绝。宁波慈溪宏一电子常务副总经理董国平用“很困难”来形容他第一次向客户提出涨价:“(提高)5%对客户来讲已经是天方夜谭。其实他很明白材料每天都在涨。但他已经习惯了只跌不涨。有些客户磨、拖,甚至说涨价就不要了。”宏一电子遇到的,同样是强硬的客户。从2004年开始提价的华立仪表,在国际市场的招标中,不断流标,这在投一次标要与客户沟通半年到一年的电
5、表行业,成本损失巨大。“在出口市场上,最大的竞争者不是国外同行,是中国企业。我涨价别人不涨,就只有失去订单。”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诚告诉记者。2004年华立的出口计划只完成了7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的下半年。2005年,华立在电表的出口市场销售排名第一,但是利润却刚刚进入前三,成本上升对其利润的挤压,可见一斑。到了最近,部分行业的制造业主“幸福”地发现,没有道理可讲的海外客户开始慢慢接受他们“一个点一个点”的加价。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个时候,已经是全行业亏损,或者说,行业能够接受的亏损极限已经到了。咬牙赔钱继续生产的制造业主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第一次提价,提5%就不错了
6、。后来他们也习惯了。海外客户也慢慢有了心理承受能力。”宏一董国平告诉记者,从2004年开始到今年,宏一的电插线板价格平均上调超过30%。今年10月秋季广交会,超人集团董事长应正终于松了一口气。超人将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10%,企业出口量反而增长达20%,超过了企业创立13年以来的任何年份。而应正的好朋友,中国袜子出口冠军浪莎袜业副董事长翁荣弟告诉记者,今年浪莎的出口产品价格平均调高10%,最高达到20%。“最低人民币升值的5%,客户是一定要给的。”环球资源(GlobalSources)9月公布的一份大范围调查称,他们6个月内访问了中国内地741家供应商,70%以中国为基地的制造企业表
7、示,将在未来一年里提高出口价格,价格升幅会被控制在10%以下。而《中国企业家》也在广交会后,向地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300家制造企业发出了调查问卷,有约15%的调查对象给予了回复。统计结果显示,这些“中国制造”企业第一次不分行业地全面调高了对外出口的价格。被调查企业销售产品平均涨价6.82%。超过八成的被调查企业确定产品的销售出现10%以下涨价幅度,其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涨价幅度在5%及以下。当然,中国制造商们更关心的问题是,开始变得“昂贵”的“中国制造”还会不会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