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

ID:12156107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_第1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_第2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_第3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_第4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课题实验方案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课题组一、研究缘由(一)、是贯彻落实课程评价改革精神的需要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二)、是消除小语教学口头评价弊端的需要 (三)、是深化小学语文口头评价研究的需要二、概念界定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1)、评价:就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2)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就是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要求,系统地、科学地搜集、处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学三、研究目标本研

2、究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切四、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巴蜀小学2006级5班、2005级7班、2004级1班、2004级6班为实验班,共4个实验班。五、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六、研究理念本研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价值取向。每个人都有作为个体的权利,儿童也应有做儿童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思考,去理解人生与世界;有权用自己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权按儿童的方式去做事,甚至去犯错误;有权逐步认识错误并逐步改正错误,即儿

3、童有成长的权利。七、研究原则(一)、评价的发展性原则。(二)、评价的民主性原则。应该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要求老师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彻底转变观念,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三)、评价的主体性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主客体对立模式,即“中心——八、研究阶段(一)、准备阶段(2002.2——2002.8)1.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导师。2.撰写课题申报方案。3.上报课题申报方案。(二)、实施阶段(2002.9——2004.1)1.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2.确定发展目标。3.通过和

4、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4、前测。5、各实验班级制定班级评价方案(简案)。6.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7.注意资料收集归档。(1)    课题档案。(2)    班级课题档案。(3)    学生发展档案。8、后测。(三)、总结阶段(2004.2——2004.6)1.参研教师撰写总结报告。2.整理研究资料,物化成果,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3.通过论文答辩。九、研究措施(一)、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二)、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语言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

5、以语言为媒介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部分。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8]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三)、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一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四)、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言十、研究人员课题组组长:杨长平重庆市巴蜀小学发展部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课题主研人员:任运昌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小学高级教师谢永龙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潘德梁重庆市巴蜀小学语

6、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李斌重庆市巴蜀小学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十一、预期成果1.             研究工作报告。2.             研究研究报告。3.《“激励性口头评价”案例集》、论文等4、课题成果申报市级科研成果奖。 十二、参考文献:[1]宋祥、孙明学、尹学林著,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2]叶澜著,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转引自[3]。[3]黄忠敬,走向交往和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第33页。[4]刘庆昌,对话教学

7、初论,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第66页。[5]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第41页。[6]李定仁、刘旭东,教学评价的世纪反思与前瞻,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第49页。[7]钟启泉等著,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8]木下百合子著(日),《教学沟通与教学语言之研究》,风向书房平成8年,转引自[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