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

ID:12148191

大小:11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5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_第1页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_第2页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_第3页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_第4页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9568中国文化概观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题考试方式:省开课程考试平台进行http://218.7.19.250:8080/SmartExam/customize/nwc_755_newvexam/login/login.aspx一、判断题1、先秦士人有一个特点是游走于四方,寻找机会,因此他们可称为“游士”答案::√2.唐代的“府兵制”,其实是一种“民兵制”,平时耕种,战时打仗。答案::√3、“科举时代的士大夫”指的是宋元以至明清时代的士大夫。答案::×4、墨子学派讲究经济上的“轻重”之术,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强调各业的并兴。答案::×5、大体而言,文治政府

2、模式汉武帝“独尊儒术”时就形成了。一经确定,两千年无根本变化。答案::×6、德治的主张始自儒家,是儒家学说的独立创造。答案::×7、中国从夏代就进入了有阶级的时代,或者说是进入“国家”时代。答案::√:8、大蒐礼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通的礼仪。答案::×9、因地理条件的关系,中华文明在很长的时间里是独立发展的。答案::√二、名词解释1.国人答案:就是“城里人”,就是住在城郭里面的人。这是西周分封建国的结果。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国家大事他们是应当参加的,如大的军事行动、大的典礼如“大蒐礼”之类。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春

3、秋以后,则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2.大蒐礼答案:大蒐礼是一个集体性的军事演习性质的大礼,培育着国家军事活动所需要的整体精神,也培养着古代战阵中特有的贵族作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蒐礼即关涉到“戎”。参加大蒐礼的都是周人的基本组织,也就是乡里中的国人阶层。据《周礼》记载,乡以外的野中之人是不出战的,只交纳相关的赋税。大蒐礼有繁多的节目,最重要的是射杀和分享猎物,有许多重要的规矩。大蒐礼是以典礼的方式,调动、汲取应付外患的战争资源,首先是国家团结的精神资源,其次则是通过种种约束培养君子风范。义》称:“射者,仁之道也。”除了“主皮”一项侧重在命中率外,其余都是要看一个人在射礼中的举止风范。与

4、其他典礼相比,射礼更侧重于个体德艺、心理的考验,是其明显的特点。3.射礼答案:射礼有几种,大射、燕射和乡射。大射是周王和诸侯一流高级贵族与群臣举行的射礼;燕射行于大夫以上人物。而乡射应该说是这些射礼中最为普通的一种。乡射礼是展示个人技能的节日,是一个选贤能的节日,更是一个展示个体心性修养与举止风度的礼式。射礼有许多规矩,与其说是展示个人的外在武功,不如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竞赛,所以《射义》称:“射者,仁之道也。”除了“主皮”一项侧重在命中率外,其余都是要看一个人在射礼中的举止风范。与其他典礼相比,射礼更侧重于个体德艺、心理的考验,是其明显的特点。4.分封制答案: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

5、为标准、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它的尺度主要是宗族血缘关系,也就是以“亲亲”作为分邦建国的基本法则。同时,分封制也是姬姓诸侯与众多异姓邦家共处的制度,许多古老渊源的族群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下得到承认和延续,最终达到融合而成为政教、文化统一的民族。分封制是我们这个民族形成自己统一化的历史进程的制度,为后代社会许多文化现象奠基,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5.轴心期答案:轴心期的概念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始创。它指的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一个人类现象,就是在这五六百年的时期里,在印度、小亚细亚,古代伊朗、中国和古希腊,同时出现了圣贤兴起的文化现象。具体到中国,则出现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

6、先哲。题型:名词解释6.乡饮酒礼答案:“乡饮酒礼”就是一个在饮食活动中传达某些文明取向的隆重而普遍的礼仪,是在“乡”(相对于“野”)中举行的饮酒礼。由部落聚众会食的传统深化而来。7.大同答案:大同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采用的是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具有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8.八股文答案:八股文是一种“代圣人立言”的文体,从《四书》出一个句子,考试者必须模仿圣人的口气,挖空心思没话找话地对其进行阐发。其文章结构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故名八股文。这种

7、文体高度讲究形式,讲究声律、对偶等。八股文题目范围过窄、思想束缚严重,但却是明清科举考试录取与否的主要依据。题型:名词解释9.无为而治答案:“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概念。自然而然就是“无为”,“无为”地创造了一切,就是“无不为”,“道”因此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逻辑。在文化的方略上,道家与儒家的差别,在于道家以去除人的“有为”而恢复“道”的“无为”的大境界。道家在思想上也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大格局,从“道法自然”出发,道家提出了“无为而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