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

ID:12139789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_第1页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_第2页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_第3页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_第4页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文化论著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化论著阅读”作了这样的说明: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也应向这个方向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论语〉选读》的特殊性,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了孔子的种种“矛盾”的思想,从而生发“困惑”。但我认为,“矛盾”和“困惑”并不影响学生对文化论著的阅读;相反,看到“矛盾”、生发“困惑”正是思维空间得以拓展、科学精神得以培养的体现;或者说,正可利用“矛盾”,实现文化论著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分清《论语

2、》中“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并巧妙利用之,可以作为深入理解孔子思想和解决学习“困惑”、提高《〈论语〉选读》教学效度的一个有效切人点。就此出发,本文从三方面予以探讨。6孔子矛盾思想类型及其教学处理文化论著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化论著阅读”作了这样的说明: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也应向这个方向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论语〉选读》的特殊性,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了孔子的种种“矛盾”的思想,从而生发“困惑”。但我认为,“矛盾”和“困惑”并不影响学生对文化论著的阅读

3、;相反,看到“矛盾”、生发“困惑”正是思维空间得以拓展、科学精神得以培养的体现;或者说,正可利用“矛盾”,实现文化论著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分清《论语》中“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并巧妙利用之,可以作为深入理解孔子思想和解决学习“困惑”、提高《〈论语〉选读》教学效度的一个有效切人点。就此出发,本文从三方面予以探讨。6一是《〈论语〉选读》中孔子观点与态度前后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孔子对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所作的阐发,因而只能说是字面上的“矛盾”,只能说是“看似矛盾”,并非孔子思想的矛盾与症结所在。中学教学正可巧用这种“矛盾”,加深对孔子思

4、想一贯性的理解。“矛盾”与”一贯性”其本身是一对矛盾,但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恰恰能够把《〈论语〉选读》中原来零散于各章节的孔子思想在本教学主题下得以呈现。这种呈现,并非知识点的简单回顾,也并非孔子思想的罗列性整理,而是认识这些“矛盾”其本质的统一性,进而深刻领会孔子思想的一贯性。如在“诲人不倦”这一主题中,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是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简单认识上,而要联系“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一思想,让学生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是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相矛盾了吗?或者说,学生

5、本身对此也正处在“想求明白而想不明白的时候,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教师可利用这种“矛盾”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矛盾”双方的话题层面:他们分别是话题哪一个层面的说法?联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明白,“不复”重在教学方法层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在教学态度层面。“不复”是因为学生没有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老师就很难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也不能简单地“复”。如此,“不复”“启”,“不复”“发”也就蕴含着因材施教,采用其它教学方法的含义。因此,它是话题的方法层面,不是态度问题。因此,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方法和态度这两个话题的层面是互为补充的:“不复”

6、是“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深化。通过此类“矛盾”的剖析,把学生的思维触角引向话题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以此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由此生发,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将与孔子思想有一定比照点的现代理念引人课堂,故意设置“矛盾”,与孔子思想作一比照,以此来深人理解孔子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理念的损益。如教学“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章时,教师从“剖析矛盾,拓宽文化视野”的角度出发,可设置这样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而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两者相矛盾吗?通过联系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争”,明确孔子的“不争”可理解为“不争强好胜”、“不为私利与

7、他人争执”、“不一味追名逐利”等,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竞争中的优秀品质。通过比较,明确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竞争不仅不矛盾,实践此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不同的话题层面由此而和谐统一,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得以拓宽。6二是孔子的观点态度与我们平时观念中的孔子总体形象之间的“矛盾”。圣人当然也会有缺点,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对文化论著的解读中,误解和曲解总会无意或有意的窜入,这种解读与孔子思想或总体形象构成“矛盾”,从而破坏孔子作为独立个体思想的一贯性,或者说,孔子的总体形象受到了破坏。这也可以说是读者强加于孔子的“矛盾”,是阅读者“自设”的“矛

8、盾”。《〈论语〉选读》教学恰可巧妙利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