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37787
大小:4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5
《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之比较饶翀(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0)指导老师陈冬根【摘要】:在唐代的三百年绝句创作历史上,李白、王昌龄实为辉映千古的双子星座,历来受各代学者专家推崇备至,代表了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二人的绝句风格同具盛唐风貌,但又各有特色。本文将对二人的七言绝句创作的异同做出对比和分析。【关键词】:李白;王昌龄;七言绝句;比较绝句作为从汉魏六朝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诗体,在初唐已基本定型和格律化,但在数量上还不多,到了盛唐时才开始大量盛行,出现了一大批善作绝句的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2、、王之涣、贾岛等人。五七言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盛唐诗人手中已完全成熟。盛唐诗人以他们雄伟的气魄,开阔的视野,青春的活力,卓绝的诗才和旺盛的创造力,将绝句发展成为唐诗中一种最富有表现力和最具有发展前途的诗体,并由此把唐诗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在整个唐代诗坛上,李白、王昌龄堪称是七言绝句创作的大家,最受人瞩目。其七绝诗作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令后世称羡有加,推崇备至。关于李白和王昌龄二人绝句的高下,后人或相提并论,不分高下;或轩此轻彼,较其高下。但李、王二人在绝句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大家
3、都是一致公认的。这里,我们对他们二人在绝句创作中的异同,作一比较,以便清楚地了解他们绝句创作的艺术个性和特色。李王二人的诗名都很大,王昌龄当时号为“诗家天子”或“七绝圣手”,其后诗名长盛不衰;李白诗名则更大,当时号为“谪仙”而名动天下,后世亦以“诗仙”大名称雄中国诗坛,其地位之高只有“诗圣”杜甫可与其相匹敌。可以说二人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诗人,其诗歌都是“盛唐气象”的典范。李白自称出身帝王之家,而实则扑朔迷离,现能认定的是出身商家。他少年所受教育较杂,其志远而且大。他虽也曾高唱“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自负有军事才能
4、,但他受道家、纵横家及游侠影响甚深,是一个狂诞型的浪漫诗人,想以布衣而直取卿相,乃至作“王者师”,然后功能身退,故而既不愿从军,更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王昌龄他家境比较贫寒,早年在故乡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耕读,且曾入嵩山学道。但追慕先祖与贫寒的反激,使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志士情怀终生不已,较早就立下了从军报国之志,是一个英雄志士型的诗人。二人出身、思想及志向的异同影响了诗歌题材内容、风格与体裁的异同。李白七绝作品流传下来的有84首。在这84首七绝中,写景、纪游类22首;酬赠友人类诗作18首;政治时事的作品21首;战争边塞诗
5、作1首;宫怨及其他妇女诗作11首;其他类11首。王昌龄的七绝作品,有74首,其中,写景、纪游类诗作1首;酬赠友人类诗作32首;政治时事诗作无记录;战争边塞诗作10首;宫怨及其他妇女题材诗作18首;其他题材是做13首。①由此可见,李白的七绝内容上比王昌龄的更丰富,尤其是写景纪游的诗歌,李白写的特别多。相反,王昌龄却只有一首具体写景的七绝作品。李白一生游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美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诗性灵感,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
6、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浑、奇异、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都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情怀。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诗作写的轻快活泼,令人心旷神怡,使读者感受到瀑布的壮丽及所带出来的浩瀚情怀,似乎身临其境。而王昌龄少时从官,一生接触人员众多。诗文于赠友方面明显多
7、于李白。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写的是早晨在江边与辛渐离别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别情,同时也向洛阳的亲朋好友表白了心迹。诗人在构思上颇下了一番功夫:诗人先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浩渺无比的吴江夜雨图,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时依依不舍黯淡的气氛。“连”字与“入”字写出诗人对江雨悄然而来细微的观察,让人联想到诗人因离别一夜未眠的情景。次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平明送客”叙事,点明诗旨,“楚山孤”在写景的同时又曲折地刻画出别后诗人孤寂落寞的情况。而“孤
8、”字又自然牵出了后两句的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里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白自己光明磊落、冰清玉洁的品格,并告慰洛阳亲友。这个比喻并不是取自眼前景,而是沿袭诗人鲍照诗《白头吟》中的比喻:“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②王昌龄刻意选择这个典故,又能做到融化无迹,十分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