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13413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5
《对高中历史新教材探析及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高中历史新教材探析及思索摘要: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以“新文化运动”为例,从教材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和对史学研究成果的汲取两方面就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思考。关键词:高中历史;新教材;探讨;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30-02一、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使用效果的总体评价7普通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编写体例来看,新教材以文明史为主线构建学科体系,在突出政治史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内容;从实践效果来看,该体例虽然超越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有水平,具有成人化、专业化倾
2、向,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有一定前瞻性的,反映和跟踪了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方向。新教材更侧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历程,更注重民主意识、人文精神,更强调人类文明的薪火传承,在学生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内化伦理上,比旧教材更具优势,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健全人格。但新教材也有不足,如几个版本(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大象版)的教材难度深浅不一;教师较难驾驭教材的广度与深度;对教材资料也很难取舍。此外,岳麓版内容偏深,出现了“因行称义”、“因信称义”等理论性很强的概念。二、对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深入探讨的着眼点笔者认为,在深入探讨新教材时,应牢牢把握历史教学的功能,即让人反思过
3、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从中获得做人的历史智慧。历史教材要实现其教学功能,至少必须具备以下两点:1.教材要真实、客观、详细地描述历史。历史教材的客观真实、全面准确,是学生正确认识过去,获得真知的前提,只有做到这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强调的功能、规定的性质才能实现。因为只有详细、真实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学生才能明白其源头所在,才能在“神入”历史的同时,真实地感受历史,客观地反思历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结论。所以,客观真实,多细节、少结论的历史叙述,更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2.
4、教材要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历史科学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有新的史学理论与观点提出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因此,教材要及时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新内容和新成果,唯其如此,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两点,下面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就高中历史新教材作一探讨与思考。三、对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探讨1.关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叙述。笔者仔细阅读了四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发现编者就“新文化运动”的叙事差别不大,教材内容绝大部分是对支持派人物的描写和分析,几乎没有反对派的言论与观点。因此,教材的“一边倒”态势本身就违背了历史叙事的
5、客观真实性。所有版本教材的叙事模式都相同:从背景分析到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接着是运动的兴起,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言行、著作和活动交代得非常详细。鲁迅的“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的激进观点得到编者的一致肯定,而那些批评鲁迅过于否定历史、被编者冠为“顽固派”的观点却毫无提及。显然,这种缺乏辩证思维的叙事方式与老教材相比没有多大改变,新教材并没有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事实上是有关研究显示,“顽固派”在思想上并非顽固。7新教材的这种叙事方式其实与长期墨守的编写理念有关,即对历史“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描述,过于强调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其消极的一面。如在双方争论中,陈
6、独秀就采取了一些不民主的论辩方式。而所谓的顽固派,黄侃、严复、林纾、吴宓、章士钊等人的思想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保守——黄侃曾留学日本,严复曾留学英国,吴宓留学美国,章士钊留学日本和英国。这些“顽固派”对西学的了解丝毫不亚于陈独秀等人,他们中的有些人还翻译了大量外国原始文献,如严复的《天演论》、《法意》和《原富》。他们被指责为“尊孔复古”,其实这仅是一些知识分子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而已。就因为他们反对新文化运动而被冠以“顽固派”的帽子,这就有点失之偏颇了。不少知识分子反对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反对向西方学习,而是在怎样学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72.关于对史学研究成果的汲取。教材编
7、者理应时刻留意编写内容的研究动态,而从新教材的某些内容来看,似乎仍很欠缺,个别观点还略显保守与滞后。如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从史料来看,胡适与李大钊不仅有着较好的私人关系,而且有着共同的群体认同,他们都认为自己属于与旧势力相对立的“新舆论界”,他们都提倡“社会主义”,而当时代表北洋政府的“安福系”也大谈“社会主义”,而且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胡适为将自己与“安福系”相区别,于是作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而李大钊则认为不应放弃宣传“主义”的阵地,这便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由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