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文本细读

王崧舟:文本细读

ID:12083108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王崧舟:文本细读_第1页
王崧舟:文本细读_第2页
王崧舟:文本细读_第3页
王崧舟:文本细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王崧舟:文本细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崧舟: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徜徉在言语之途   王崧舟字维岳,号泊静斋主,1966年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一直醉心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先后应邀赴全国各地开设观摩课500多节次,讲座120多场次,开创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他的语文课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

2、王崧舟语感教学法”等4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 张晓飞(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小学)、山城、风追云:何谓文本细读?文本细读和文本解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王崧舟(以下简称王):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该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文本解读是一种笼统的提法,在我看来,事实上并不存在抽象的、普适

3、的文本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而文本细读则是一种语义学视界中的文本解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

4、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绝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

5、作品为主要对象。刘文东(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陈春霞(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富池荷花路70号)、谢道权(江苏省泰兴市焦荡小学):那么,课程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意义又是什么呢?王:通俗地讲,我们所谈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研究作品的方法,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其目的和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而在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则转移至服务阅读教学,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并与之结伴同行。这时的文本细读衍生了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

6、规定性,具体来说: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解读姿态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先在问题,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崇拜、文本崇拜、读者崇拜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而选择何种细读姿态,则是教师的一种自由,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被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

7、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辅相成。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此过程中,教师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周紫英(安溪县实验小学)、叶刚(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江市小学)、邢军(山东省滕州龙泉中心小学):王老师的课堂设计细致微如,比如《草船借

8、箭》中的“笑”,《鸬鹚》中的“一抹”。请问如何捕捉文本的关键处进行细读?王: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解读,但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有时,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精细反被精细误”就是细读辩证法的一个生动体现。但问题在于,“文本的关键处”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先验的存在吗?如果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