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

ID:1204618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_第3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_第4页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共鸣能力探析摘要: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依据其特有的形象感染力,是一些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由开始不共鸣到逐渐共鸣实现的。读者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也是他们欣赏文学的乐趣之一,因为这样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去寻求作者内含的真谛。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共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89-02“共鸣”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发音体所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另一个发音体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的现象。后来文学理论借用这个概念,用来指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

2、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情感意蕴达到一致,进而发生心灵的共振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一方面是指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另一方面是指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再者是指读者与读者之间思想感情的共振。5许多学者在其著作中都提到了“共鸣”这个概念,并强调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要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著名学者黄展人教授在《文学理论》中指出:“共鸣使读者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深深感动,激起了与作品中的人物相同或类似的感情,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喜人物之所喜,忧人物之所忧。”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强调:“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思想情感、理想愿

3、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所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感染力,引着读者的思想感情“共振”。在这种“共振”中,作品完成了她感染教育读者的作用。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者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读者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一般都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5一方面,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是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大凡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作品,一般来说在艺术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能够找到维系读者的情感纽带,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

4、够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所营构的境界、氛围和情调,为作品的情感力量所打动、所征服、所支配。例如《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超出了一般历史著作的范畴而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成为不朽的文学杰作,往往以强大的情感力量使读者为之神往、为之动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另一方面,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欣赏对象达成某种感应和认同,也是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白居易《琵琶行》写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固然是琵琶女跌宕顿挫的演奏和凄苦悲酸的身世使然,也与作者仕途失意、屡遭贬谪的境遇有关:“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导

5、致作者对演奏产生强烈共鸣的基础在于其“期待视野”与琵琶女的遭遇达成了感应和认同。所以最后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悲叹。正因为文学所揭示的真理和所表达的情绪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她才具有时空的穿透力而流传下来。并且这些真理和情绪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有些已融进我们的骨髓里、血液中,已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甚至形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假如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就是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当前西方的文学教育理论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衍生结构”都强调文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达到个体的发展。所以我个人以为,寻求学生和文学作品

6、的共鸣是文学鉴赏中的画龙点睛。在课堂上,有必要采取无固定的探究形式,注重学生对作品的关联体验,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交流共鸣,指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得到自我发展。5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都可谓是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是世间百态的记录,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和表达,由此看来,共鸣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它也是文学作品最终意义的体现,可以说没有了读者读后的共鸣,也就无所谓作者创作的意义。新课标指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重点,如能否展开想像和联想,能否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

7、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文学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关联体验,实施“寻求共鸣”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共鸣能力是很有必要。实践证明文学共鸣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它会大大地提高文学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果不引导学生和文学作品“寻求共鸣”,学生读完文学作品后,文学还是文学,“我”还是“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审美和教化等方面的作用大大地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说它失去了文学作品教学的精髓。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作品,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不朽作品《离骚》已

8、经历了好几个历史时代,他在作品中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悲愤情绪,都一直激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