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030931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5
《外来入侵生物—稻水象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外来入侵生物—稻水象甲稻水象甲,别名:稻水象、稻根象、稻象甲,拉丁学名: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鞘翅目昆虫,原产地:北美大陆。为害特点:1976年进入日本,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1990年在北京清河发现。该虫可随干、鲜稻草、稻谷、水稻秧苗、牧草、草坪植物、腐殖土、包装材料和填充物,以及运输车、船等作远距离传播,成虫飞翔或借助风力、水流等途径也能传播。年平均扩散速度约20~30km,多的达60~70km。到1997年,它已在我国8个省份的54个县市出现,发生面积达33万hm2。水稻受害后,一般产量损失5%~10%;严
2、重田块40%~60%;少数田块基本无收。 此虫寄主种类多,以水稻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鸭跖草科、马蔺科、泽泻科等7科76种以上的植物。形态特征:4成虫体长2.6~3.8mm,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的中区无鳞片,呈暗褐色斑。喙端部和腹面、触角沟两侧、头和前胸背板基部、眼四周、前中后足基节基部、腹部三、四节的腹面及腹部的末端被覆黄色圆形鳞片。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有些弯曲,近于扁圆筒形。触角红褐色着生于喙中间之前,柄节棒形,触角棒呈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棒为3节,棒节一光亮无毛。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边近于直,只前端略收缩。鞘翅明显具肩,肩斜,翅端平截或稍凹陷,行
3、纹细不明显,每行间被覆至少3行鳞片,在中间之后,行间一、三、五、七上有瘤突。腿节棒形,不具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雄虫后足胫节无前锐突,锐突短而粗,深裂呈两叉形。雌虫的锐突单个的长而尖,有前锐突。稻水象甲有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发生在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卵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气门。蛹白色,大小、性状近似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繁殖能力强。可营孤雌生殖,如有1头雌虫传入,遇适宜环境条件,便可定居繁殖。该虫主要危害水稻,
4、成虫食害稻叶,而以幼虫危害稻根最重。成虫多在稻田的林带、沟渠、荒地等处越冬。近年的研究表明,稻水象甲在我国北方稻区的发生规律与日本种群相似。而南方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却因不同的稻作制和栖息环境而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特征和发展动态,其每年春夏秋3次稻田与越夏越冬场所之间的迁飞活动和成虫的夏季滞育构成了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4 该虫主要危害水稻,成虫食害稻叶,而以幼虫危害稻根最重。成虫多在稻田的林带、沟渠、荒地等处越冬。近年的研究表明,稻水象甲在我国北方稻区的发生规律与日本种群相似。而南方双季稻区的稻水象甲却因不同的稻作制和栖息环境而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特征和发展动态,其每年春
5、夏秋3次稻田与越夏越冬场所之间的迁飞活动和成虫的夏季滞育构成了双季稻区稻水象甲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控制方法: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并不强,且基本上不借助风力扩散,故严格控制人为传代是控制疫区扩大的有效途径。(1)加强检疫控制措施:通过行政手段,划定稻水象甲疫区、设立检疫检查站、对应检植物和植物产品严格施行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秧苗、稻草、稻谷和其他寄主植物及其制品,防止用寄主植物做填充材料等,延缓扩散蔓延;同时,对稻水象甲的适生区、适生场所、嗜好寄主植物,以及来自疫情发生区的应检疫产品,采样检验、复查,并开展普查、监测,力求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实施法规控制。(2)加大疫区扑防力度:①集中防治越冬场
6、所的成虫。越冬成虫尚未迁往秧田和农作物上,此时进行一次药剂防治,可大大压低秧田、本田的成虫发生程度。②全面防治水稻秧田的成虫。移栽前2天防治秧田成虫,这时用药防治面积小,省力省成本。③联合防治本田成虫。一旦秧田防治不及时或者漏防,应对本田进行防治。在本田移栽后缓苗阶段,联合防治刚迁入的越冬成虫,如不及时防治,待幼虫孵化钻入根部防治很困难。④重视本田幼虫的防治。稻水象甲以幼虫在水层以下土壤里危害最重,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药剂防治幼虫的时间不得超过7月20日,在用药之前,将田水排除,将药液直接喷在水稻植株基部。⑤4不能忽视新一代成虫的防治。稻水象甲一代以后发生,大约在8月上中旬,这时正是水稻抽
7、穗开花期,植株已趋老健,但不进行防治会使成虫越冬基数增加,不能忽视。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