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

ID:12005998

大小:33.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_第1页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_第2页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_第3页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_第4页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区大地构造学复习要点归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威尔逊旋回: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1.萌芽阶段2初始阶段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5.残余阶段6.消亡阶段。**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

2、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地台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呈椭

3、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2.地貌特征: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3.盖层地质特征:(1)沉积简单;(2)构造简单;(3)岩浆活动微弱;(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地槽小结::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

4、烈活动的地区。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造山作用: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造山带: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

5、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成山作用: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地槽: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地槽的基本特征1.形态特征: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

6、不具此特征。2.地貌特征: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3.地质特征:(1)沉积作用:以海相为主,如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厚度巨大。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2)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3)岩浆作用:5/5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4)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5)矿产作用:以内生矿产为主。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铁、铂等。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钨矿床。晚期:浅成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和多金

7、属矿床。**浅海带的沉积作用有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角斑岩:一种中性海底喷发岩,呈致密角岩状,大多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磨拉石建造:以砾岩为主要成分的陆相粗碎屑岩,反映近源、快速堆积,一般位于造山带前缘。**地槽从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称为地槽构造旋迴或地槽旋迴。**地壳在一

8、个构造旋迴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称为一个构造层。划分构造层的依据是: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大型沉积旋迴、沉积建造类型、沉积岩相、变质程度、地层的含矿性和构造格局的变化等。地槽发展的基本模式:第一阶段(下降),第二阶段(上升),第三阶段,地槽发展结束。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地槽总体差异性下降。下降的初期:地向斜被淹没,接受地背斜的陆源碎屑物的沉积。地向斜中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