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93112
大小:41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5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职业心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打破三分地、一亩田的新思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一个设想----拥有2000万左右农村人口的重庆,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与变革,目前仍然还沿袭着人均三分地、每户一亩田的小农耕经济的生活方式,如果长久以往地继续采用这样的生活方式,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打破三分地、一亩田的思路,将农民从密集型的小农耕经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借助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借助于国务院批准重庆市设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寻求农业生产的重大变革,寻找一条能够让广大的农
2、民走上安康而幸福的道路。一、以团体集群化方式建设与改变原有农业型村镇:以“村”或者“镇”的方式为集群化经济“单位元素”,通过不同的凝聚组合体经济形式,形成规模化农业经济实体,借助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农业改革试点的部分基地为典范,为我所用,借鉴与拿来相结合,创新与变革相适应,大刀阔斧地掀起一场农业化经济改革运动。农民的最大财产与产业资源便是土地,如果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以产业化“农业经济实体”为单位,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农民的土地将以产业资源进行经济量化与评估,并且采用股份的形式加入到“农
3、业经济实体”,根据不同的“村”或者“镇”的不同特点,形成不同的农业化产业,以此打破小农经济观念,用集中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形式统筹生产与管理。有其独立的产业特色与独特的经济运行指标的法国波尔多葡萄园与大型英国麦田一、以特色产业经济带动农业村镇的变革:一个村镇便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不同的村镇将选择不同的改革热点与道路。例如北京的宋庄,先于中国的其它农村创建了艺术家村落,吸引了上千名艺术家个人与团体云集在此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商圈与氛围,并且已经铸成了除巴黎、纽约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艺术经济的集散地。正在建
4、设中的宋庄艺术家工作室在重庆的广大村镇,找寻有其特色的经济型村落不记其数,例如荣昌专业性养猪的村镇、大足的石刻、重庆各地的温泉、中山的古镇等,均代表了不同的地方特色与拉动了当地的地方经济,但是我们所追寻的农村改革之路不是坐等前人所留下的遗产,大量的村庄需要寻找有特色的主题经济进行发展,以下列举一个参考性改革案例进行分析:在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的旁边,有一片农业大跃进时代的“粮仓”建筑群,以时间判断大约有50年的历史,以建筑形式而论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在它的旁边有一条铁路联通全国,在它的周边
5、有延绵起伏的歌乐山脉和一条优美的小河,此地距几十万人口的大学城以及微电子工业园只有几分钟的车程。试想如果我们把它改造为艺术家村落,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改造与扩建更多的艺术内容,并且打造为一条艺术大街,将圆形的建筑改造为艺术展览馆,在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之上增加与建设玻璃制作工坊,陶瓷手工艺工窑,油画艺术复制基地,工艺品手工加工场所,艺术家工作室……,改造后的“粮仓”将带领大量的周边农村人口进行创业与再就业,它将形成新型的城市化名片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于一身。一、以多种渠道改变人口结构
6、的生活形式:改变重庆农村人口低效益的生产方式与低收入的生活形态,将牵动五分之三社会人口结构群的改革与变化。将个体农耕生产的农民转化为有固定收入保障的工人,将散点式居住的农村家庭集中于村镇居住,将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这样的变革方式将对未来的重庆产生巨大的影响。1、重庆的人口结构以三大主流群体分类定位——其三大主流群体分类定位为农民工、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针对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在改革的过程中将重点着眼于“离土务工”向“弃土进城”或“返乡创业”上转化,根据农民工不同的生活意愿确定其不同的生活
7、方式;关于农村居民的发展方向,将重点着眼于从“守土务农”的个体农耕生产方式转化为有固定收入保障的集中劳动式工人,并且向“务农致富”的方向过渡;对城镇居民,将着眼于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升民众的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2、重庆的农业人口结构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重大的变革与突破,将需要从二大领域中寻求支撑与发展:一是在农业人口集散地就近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因为解决人口就业,是解决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它是统筹城乡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努力推动农民工向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上进行转化,农民工在进城务
8、工的过程中,社会利益的保障系统极不完善,因此农民工针对利益的诉求最强烈、对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制约性最大的是“壮有业、老有养、少有教、居有房”等四大关键问题。一、用社会服务的保障形式争取幸福安康的生活体系:在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过程中,有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系统等五大关键环节需要帮助与解决,以便解除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后顾之忧:1、帮助实现社会生存技能的应用与培训;2、寻求社会工作与就业的指导;3、扶持定居于城市的基本生活保障系统;4、以社会服务的保障形式确保定居于城市之后的养老保险体系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