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8902
大小:3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8
《云南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4〕1号)精神,进一步提升云南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服务政府和社会需要的能力,推动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围绕国家和云南的战略需求,聚焦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高层次的应用对
2、策研究和战略咨询,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高,增强云南高校在国家或区域发展中的贡献度。二、建设目标和定位新型智库依托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及对国情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类研究院(所)、中心和基地的功能作用,以人才建设为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围绕国家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现智库在战略研究上彰显“云南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凸现“云南情怀”,在政策建言上形成7“云南方案”。高校新型智库是对人文社
3、科团队建设的进一步提升,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相辅相成。到2020年,结合我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完善总体布局,提升人文社科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建成30个左右的高校新型智库,通过持续不断的建设,实现以下目标:(一)建成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云南风格的高校新型智库,使之成为改革发展决策的建言者、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引导者,成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重要思想库和创新源。(二)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快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国际化进程,打造云
4、南高校与国外著名高校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平台,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三)建立健全支撑党委政府决策的咨政平台和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咨询研究成果传播推广机制,着力构建咨询研究成果的生产、发布和应用转化机制,使之成为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可信任可依赖的咨政服务平台。(四)建成高端应用型人才集聚的高地。通过建立以服务国家或区域发展为导向、以实质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优秀人才参与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活力,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集聚,打造高校一流人才集聚的高地。三、申报和遴选7(一)申报条件近3年来,申报智库在国家或区域经济
5、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方面已有较好的团队和成果积累,且建立了稳定的决策咨询渠道;智库团队主要成员承担有至少2项国家人文社科项目;智库成果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且已有一批成果被州市(含)以上党委政府及省级以上职能部门采用;依托高校为本科高校、学科一般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具有相关的研究院(所)、中心、基地等实体机构支撑;智库负责人一般为教授(研究员)且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在相关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影响力,同等条件下优先支
6、持已入选成为省部级人文社科学术带头人,现任正副校级学校领导一般不作为智库负责人;已与国内外高水平智库建立良好交流合作研究机制。鼓励高校牵头,协同相关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共同联合组建智库,广泛聚集各类智慧要素和创新要素,提升智库建设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二)遴选程序1.符合条件高校按照申请条件组织申报,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填写《云南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申报书》报送省教育厅。2.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依据专家建议,比照学校申报智库的建设任务和预期绩效,根据当年专项资金,择优支持。7四、建设任务(一)学校要为智库提供专
7、门的场地和设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实体化管理体制,负责智库的网站、信息库等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参与智库研究的专家提供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服务支撑系统。(二)探索建立围绕任务和项目要求的人才柔性流动运行机制,实现人才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鼓励高校教师到政府挂职或各类研究机构全职从事咨询研究工作。加强智库中青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立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吸引高层次专家“驻库”研究。(三)强化数据库、资料库和网站的建设,鼓励与政府、行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分享数据资料,加强基于数据分析的研究
8、咨询能力。(四)通过定期举办有影响的高端论坛,帮助研究人员培养问题敏感性,建立与政策制定者、媒体和社会精英等良好沟通的渠道。(五)定期通过论坛、论文、出版物、权威性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方式来公布成果,并加强对外宣传;建立信息快速通报和发布机制,增强“话语权”。(六)建立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