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931549
大小:19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15
《影像检查技术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第一章总论P3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P3-4X线检查具有:①操作简便;②检查速度快;③经济的特点。缺点是:①影像有组织结构重叠。②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易分辨。③造影有不良反应和禁忌症。④有辐射损伤。分为:1.普通X线检查:①透视:具有优点:①简便,可立即得到结果。②可多方向、多角度观察和动态观察。③可选择最佳角度摄影。④增强透视可观察微小病变。缺点是:影像细节显示不清晰,荧光屏不能永久记录。②普通X线摄影:优点:①影像空间分辨率高,细节清晰。②比荧光屏更易显示较小部位。③可做永久记录。④接
2、受辐射较少。③软X射线:用40KV以下管电压,常用钼靶X线机。多用于乳腺摄影,也用于喉侧位。2.数字X线成像检查:①CR:计算机X线摄影,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②DR:数字X线摄影,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FPD探测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优点:①清晰度高。②噪声少。③检查快。④后处理改善细节显示。⑥可根据观察者视觉特性处
3、理影像。3.造影检查:略。第二节CT检查技术P4-6即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X线比较,有以下优点;①横断成像,图像清晰无重叠。②空间分辨率较X线低,但密度分辨率高,病变检出率高。与MRI比较:①成像快。②对骨骼和钙化显示较清晰。③对冠状动脉及病变显示较优。④可检查体内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且价格低廉。第三节MRI检查技术P6-7即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①无辐射。②对脑和软组织分辨力极佳。③多方位成像。④多参数成像。⑤除形态学研究外,还能进行功能、组织生化成分等方面的研究。MRI对诊断脑瘤、脑血管病
4、、感染性疾病、脑变性疾病和脑白质病、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等具有很高价值。是颅颈交界区、颅底、颅后窝及椎管内病变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缺点:①危重病人和体内铁磁病人检查受限。②钙化,肺、致密骨细节显示不佳。③时间长。第四节DSA检查技术P7-8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技术结合的产物。优点为:①密度分辨率高,成像快,时间分辨率高。②减去背景,只显示造影部分。③血管路径功能可指导插管。④能做动态研究。缺点:①静脉DSA,特别是外周静脉DSA减影图像分辨力低,血管模糊且重叠,易产生运动伪影。②有创伤。③辐
5、射剂量大,对比剂可能有不良反应。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P15第一节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P15-23密度与灰度是组成医学影像的基本要素之一。照片密度是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影像灰度是指:显示器上显示的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黑化(亮暗)程度。适合人眼的X线照片密度范围在0.25—2.0,最适密度值是1.0左右,最适宜医生识别的密度值在0.7—1.5。适于人眼观片的观片灯的照度为5000lx。16(一)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①管电压值:管电压的n次方与照片密度成正比。②管电流量:照射量(即mAs)与照片密度
6、成正比。③摄影距离: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X线强度下降,照片密度减低。④探测器:CR的IP,DR的FPD,其增感率和胶片感光度与照片密度成正比例关系。⑤图像处理参数:调节参数,照片密度、特征、显示改变。(二)影像对比度:(1)X线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是基本要素之一。人体主要用气体、脂肪、肌肉和骨骼四种物质对比度表示。X线对比度受吸收系数和物体厚度、密度影响。(2)胶片对比度是指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管电压增加,对比度下降,影像包含的层次增加。(3)光学(照片)对比度是指照片上相邻两
7、处的密度之差,照片影像由无数对比度构成。影响因素有:①X线质由管电压控制。管电压升高,影像对比度下降。其中:软组织摄影25—40kV;普通摄影:40—100kV;高千伏:>120kV。②X线量:X线量增加,照片对比度降低。③胶片γ值:用γ值大的胶片比γ值小的胶片获得的照片对比度大。④灰雾:管电压越高,产生的散射线越多;保存越久,灰雾越多;处理不当会产生灰雾。(三)照射野与散射线:照射野是指通过X线窗口的X线束入射与被检体的曝光面。照射野越大,散射线越多。照射野小于2cm×2cm时,散射线很少产生。散射线主要由康普顿
8、效应产生。散射线随X线波长变短而增加;被照体体积越大,散射线越多;原子序数较高或密度较大,散射线也多;原发射线能量越大,散射线越多。第一节X线摄影基础知识P23-28(一)影像学基准线1.听眶线:即人类学的基准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与听眶线成12—15°。3.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与听眦线成2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