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ID:11881918

大小:164.0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7-14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_第1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_第2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_第3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_第4页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编教育原理杨小铼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观点)错误的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错误的3:心里起源说(美国孟禄)错误的4: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的如何理解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1、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而产生的。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实际社会需要。2、教育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3、社会生产需要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同一传授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教

2、育起源于这两种需要的辩证统一。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2:工业社会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3: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些列变革(如学校目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建设、学校市场化…)(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

3、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等功能新含义)(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市场经验和社会经验,促进新生一代成长。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须。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

4、本质或质的规定性,也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二、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1、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或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2、狭义主要是学校教育(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3、更狭义思想教育活动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普遍认为: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具有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三、教育概述(一)教育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

5、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在于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更具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3: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在于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饿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萌芽阶段(奴隶社会)成就:我国《学记》、《大学》古罗马昆体良《演说家的教育》不足: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低;具有阶级局限性。2:独立形态(文艺复兴后)成就:形成独立学科出

6、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儿》[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代表[美]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不足:阶级性和世界观局限性仍有很多问题说明不科学。3:科学教育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综上所述:1、教育总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2、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三)教育学的研究及其方法1:教育学的研究内容:

7、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思想;研究中外教育史;研究教育的现状。2:教育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最基本法)实验法调查法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一、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二、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三、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书本……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

8、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学的方法。教育影响:应该是教育者主观目的性和受教育者客观发展规律的结合。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共五种: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特点:1、教育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2、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3、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所有没有阶级性二、古代教育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特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象征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特点:中外中国:官学私学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