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70804
大小:7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4
《弹力重力摩擦力加深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一根弹簧长为10厘米,在2牛顿的拉力作用下长为12厘米,在6牛顿的拉力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为__________厘米;在2牛顿的压力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为________厘米。2、一个物重为10牛顿的物体,用绳子把它吊在空中静止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______牛顿;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______牛顿;若物体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上升时,绳子对它的拉力是_______牛顿。3、质量为50千克的物体,在200牛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___,物体受
2、到桌面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牛。若该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这时摩擦力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4、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厢里,一乘客的正上方车顶有水滴下,水将滴在:()A,乘客头顶;B,乘客前方;C,乘客后方;D,无法判断水滴在何处。5、(08荆州)如图所示,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B.2NC.4ND.8N6、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跳远运动员想利用这个自然现象跳得更远些,正确的结论是:()A,自西向东跳最有利;B,自东向自跳最有利;C,由
3、南向北跳或由北向南跳最有利;D, 无论怎样跳,效果多都一样。7、下面有关运动和力的举例中,正确的是:()A、人不拉车,车就不动,说明要使物体运动就必须向物体施加力的作用;B、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以后,逐渐停下来,因为它失去了力的作用;C、子弹从枪膛里射出以后能够继续飞行,是由于受到火药推力的作用;D、斜向上抛出的石头会不断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快慢,沿着曲线运动最后落到地上,因为它一直受到重力的作用。8、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抛出后小球继续向上运动,这是因为小球,在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速度逐渐变小,然后下落。这是因为小球受到作用,而运动状态。9
4、、一个跳伞运动员在伞未打开之前,他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他和伞的重力。当打开伞后,如果他和伞受到的空气阻力他和伞的重力时,则可以匀速下落。(填“大于”“小于”“等于”)10、甲、乙两物体直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往前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物体与车板间无摩擦,乙木块与车板间有摩擦,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两木块同时向前倒下; B, 乙向前倒的同时,甲向后倒下; C,
5、乙先向前倒下,甲随后向前倒下;D,乙向前倒下,甲保持原来的直立状态匀速向前滑动。11、用手握住一个啤酒瓶,啤酒瓶开口向上静止在手中不动,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啤酒瓶静止在手中,是由于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B.随着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C.手握啤酒瓶的力增大时,瓶子所受的静摩擦力并未增大D.若啤酒瓶原来为空瓶,那么向瓶内注水的过程中瓶仍静止,即使握瓶的力大小不变,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也将增大1,用力的图示作出,物重为30牛顿2,用力的示意图作出放在斜面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力。上静止的木箱受到的力。 3(
6、08连云港)如图(乙)所示,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冲上光滑斜面,请作出该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4(08黄冈)作出吸附在竖直磁性黑板上静止的棋子所受力的示意图。计算题: 1、如图所示,MN为一竖直的墙壁,物体A的质量为2千克,受到水平力F=196牛顿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问物体A受到的静摩擦力是多大?图13(2010泸州)、如图甲是工厂中运送煤块的皮带传输机,图乙为它的工作过程简化图,转动轮带动水平皮带匀速向右运动。当将一煤块A轻轻放在皮带的左端,煤块在皮带的作用下,相对于地面向右作速度增加的变速直线运动,此时煤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选
7、填“向左”或“向右”)。经过较短时间后,煤块随皮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运动,此时煤块所受的摩擦力。(选填“为零”、“方向向左”或“方向向右”)11、(2010赤峰)12、如图4所示,在冰壶比赛时,总是有两名运动员在冰壶的前方“刷冰”,这样做可以使表面的冰(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薄薄的一层水,以便(填“增加”或“减小”)冰壶与冰面之间的摩擦。【2009•兰州市】如图13所示,A物体放置在B物体上,A物体随着B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请画出A物体所受摩擦力f和B物体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其中G>f)。、 (2010楚雄)(5分)
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11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