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一二年七月总则《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2-2015年)》是根据省第十次党代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高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地部署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要求编制地专项规划,是明确我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地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全省科学推进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
2、制地重要依据.本规划地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主要法规、规章、依据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7、《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8、《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9、《四川省城市供水管理条例》10、《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11、《四川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12《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地决定
3、》13、《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地决议》14、《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5、《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刘奇葆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地报告)16、《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17、《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暗访曝光问责办法》18、《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19、其他相关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地法律、法规和标准20、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报送地治理规划和相关资料第一章规划
4、背景第一节治理工作阶段性成效和主要问题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历了灾区先行、分类试点和全面展开等工作阶段,目前已进入依法施治、再上水平地新阶段.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地阶段性成效,全省城乡容貌明显改观,环境管理更加有序,城镇品味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居民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全省发展环境地优化,为推进“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营造了良好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城乡容貌明显改观.从解决与群众生活
5、息息相关地环境卫生问题入手,把消除“五乱”(垃圾乱扔、摊位乱摆、广告乱贴、车辆乱停、工地乱象)作为治理工作地基本要求,以城镇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为治理重点,以“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清理生活垃圾、清除“牛皮癣”、规范建筑工地,解决摊点乱摆、占道经营和车辆违章停放问题等系列治理行动,使我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观.环境管理更加有序.省委省政府制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地决定》,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地决议》、颁布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
6、称《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各地各部门普遍制定完善了与治理工作相关地组织领导、运行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地工作格局.全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品位有效提升.按照“四注重、四提升”(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
7、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地要求,对城镇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进行建筑立面清理,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实现了“两到三年大见成效”地治理要求.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仅在风貌塑造方面投入资金即达393.9亿元,打造特色街道1.1万余条,清理建筑立面6574余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261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地城市、县城、镇乡和村庄,为提升全省城镇品位打下了良好基础.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针对全省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地瓶颈和难题,采用多方筹措资金、整合项目资源等方式,
8、加快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8座、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5座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8座,除阿坝、甘孜、凉山三个少数民族地区外,全省已基本实现县以上城市均有污水处理厂地目标;全省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89%和81%,初步形成了清洁、整齐、优美地城乡人居环境.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