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26521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4
《古代剧论中写人的四种技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剧论中写人的四种技法徐柏森我国古代戏剧家,较早地把人物塑造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来看待,它和西方古代剧论中,把情节和行动放在性格之前的理论,是有区别的。我国古代剧论中认为,戏曲是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就写人来讲,有绘画的摹仿功能,有可与叙事(史传)、评话(小说)相媲美的曲折故事。但它又与绘画、诗词、小说不完全相同,它是要通过唱和演的表演,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笑则有声,啼则有泪,喜则有神,叹则有气”,是将人物的喜怒哀乐,直接诉诸感官,而不是单纯凭借第二信号系统,去感知它。因此,作者必须洞察社会中的众生相,还要化为剧中人去体验各种复杂的感情,唯有这样才能写好剧本中的人物
2、。不少戏剧家还指出,人物塑造的关键是情感的表现和传达。从戏剧效果来看,传神也就是传情。但这种情感不应是类型化、程式化的,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喜怒哀乐。情感又与人物的个性有关,喜剧人物和悲剧人物的命运冲突,大多都和性格相连,因此,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被提到重要的位置。然而鲜明不等于是单一(单一必然导致类型化),而应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并在这种组合中,有占主导地位的方面,这样的人物才具有鲜明性,故而鲜明性应该与复杂性相统一。可性格的复杂,又不能看成是性格的分裂,绝不能忽视性格的一致性原则。这是指性格描写中,前后要连贯,人物可以有重大转变,但必须说明原因,无缘无
3、故的转变,就会破坏性格的一致性。所以,人物性格的鲜明、复杂、一致、可信,归根结底是要求实现它的“真”,是有别于生活的艺术真实感。在戏剧家的眼里,戏剧人物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和情节、语言、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情节是人物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没有情节的选择和编织,人物也就没法行动。语言也同样,性格、事件、人物关系、戏剧进展,甚至人的外貌和内心独白,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这是常识性问题,谁都明白。更不用说人物和整体结构,包括情节安排、人物布局等等的紧密联系了。所以在谈论写人物以及怎么写、怎么才能写得好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些关系理清理顺,才不至于孤立地去探讨“写人的四种技巧和
4、方法”。古代戏剧家们,代表着中国戏曲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和辉煌,剧作的成就尤为突出。在研究剧作家如何表现人物方面,以及用什么手段来表现,也就是总结了他们所用的技巧和方法上,有较高成就的是金圣叹。故特以金的评点理论为主,参照毛声山、吴仪一、祁彪佳、毛宗岗、丁耀亢等人的看法,略作粗浅的评介。一、衬托法有见识的剧作家们都认为,刻画人物从侧面写比从正面写好。因为正面写比较难,观众不大买账,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如换个角度从侧面写,而且用衬托法写,就会事半功倍。许多成功的例子,都源于侧写,也就是得益于衬托法的运用。衬托法又可分为三类,一旁衬、二反衬、三正衬。(一)旁衬。金圣叹称之为
5、“烘云托月之法”。他在批《西厢记》“惊艳”一折中说:“将写双文,而写之不得,因置双文不写,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意思是说,从张生眼中写出莺莺,比直接写好,这就是一种旁衬。又如毛声山批《琵琶记》中说:“牛氏之贞,不能自述,则于奴仆口中述之;牛氏自守之贞,不可见,则于其规奴见之。自言其贞,不若使人言其贞;唯能使人尽言其贞,而其贞不待自言而明矣。”这里讲的也是旁衬。表现某人的品质,通过他人口中说出,是一种巧妙的好办法。再如吴仪一批《长生殿》中说:“行文之妙,更在侧笔衬写。如以游人盛丽,映出明皇、贵妃之纵佚。以遗钿坠舄,映出三国夫人之奢淫,并禄山之无状,国
6、忠之荡检,皆于虚处传神。”旁衬还有多种形式,如以写景来衬人,也是旁衬的一种有实效的手法。(二)反衬。是以截然相反的人物性格,用来相互衬映,如忠与奸、善与恶、智与愚,是戏曲中惯用的反衬手法。还有以不同感情、气氛来反衬的,如祁彪佳评《簪花髻》中说:“于歌笑中见哭泣”,往往能产生强烈的效果。毛宗岗评《琵琶记》中也说:“独有文人之笔,可于悲中见喜,可于喜中见悲,可于冷中寓热,可于热中寓冷,可于苦中得甘,可于甘中得苦。予初不信,乃于唐诗信之,今于《琵琶》愈信之也。”《琵琶记》全剧都用反衬法,渲染合家团聚,反衬生离死别;赵五娘贫穷愁苦,蔡伯喈富贵逸乐,在反衬之下展现了人物的境遇
7、和冲突。丁耀亢提出“词有六反”,他说:“清者以浊反,喜以悲反,福以祸反,君子以小人反,合以离反,繁华以凄清反。”这里所讲,当然也是反衬法。(三)正衬。即以好衬好,以坏衬坏。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中写红娘是为了衬托莺莺,如同“写花却写蝴蝶,写酒却写监史。”从张生眼里看出红娘“大人家举止端详,全不见半点轻狂”,俨然大家闺秀模样。丫环如此,就把小姐衬托得更高。二、渐度法这种渐度之法,是把剧中人的性格、面貌遂步显现,渐次清晰,是一步步走来,越走越近前的感觉。金圣叹称之为“月度回廊之法”。他在《西厢记》总评中写得很细很深刻,(原文略)意思是说,写人物要象月度回廊那样,月光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