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24008
大小:159.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14
《论文提纲 (修改)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税制改革背景下“营改增”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第一章选题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一节研究背景分析及意义1、“营改增”的含义:增值税是以商品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而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动,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从计税原理上说,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增值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而营业税是
2、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动,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2、“营改增”政策背景1)“营改增”国际背景1954年,法国首先将增值税制度付诸实践,因其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从征税范围来看,增值税拥有充足的税源和广泛的纳税人,它的税基涉及各个行业和各类经济活动,覆盖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从课征模式来看,增值税采取多环节征税、环环抵扣的方式,征收极为便利,使之具有很强的财政收入能力,能够给政府带来大量的收入。从收入规模来看,在实施增值税的国家
3、里,增值税几乎都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2)“营改增”国内背景从我国税制改革的历史来看,我国1979年引入增值税,又于1984年设立营业税。1994年,我国通过分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存的货物和劳务税税制格局。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对其他劳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征收营业税。2009年,为了鼓励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机器设备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根据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我国增值税的税基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
4、营业税的税基是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除批发零售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流转额。因此,在我国,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收入水平以及两者相对比重的变化都和我国的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2011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7.9%;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5%。这就使得营业税和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如下图所示,2008-2011年增值税的收入远远超过营业税的收入。2008-2011中国营业税、增值税在中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3、营业税与增值
5、税关系1)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统一性首先,作为流转税最主要的两大税种,两者作用机理总的原则是统一的,与增值税一样,营业税也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流转环节征税;其次,两种税法的立法原则也是统一的,与营业税一样,增值税也具有财政收入功能、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市场机制作用。增值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出口货物的行为征税,也实行差别税率并有相当多的税收优惠规定,宏观调控手段十分明显。一般来讲,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多为13%或17%,所以相对于营业税同一行业统一税率,增值税的市场调节作用更有代表性。2)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差异性首先,二者的征税对象不同,营业税的征税对象为应税劳务
6、、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增值税的征收对象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行为;其次,计税依据和税率不同,一般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税率多为3%,5%。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计税依据是销售额,即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加官和价外费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销项税额,税率多为13%、17%;最后,就我国而言,二者的征收管理方法不一样,营业税为地方税务局管理,增值税为国家税务局管理。3)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可替代性首先,营业税与增值税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的可替代性,正是由于营业
7、税与增值税同属流转税,同根同源造就了两者的可替代性;其次,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差异性决定了两者的可替代性。因为两者有差异,针对不同的征收对象课征、拥有不同的纳税人、使用不同的应纳税额计算方式以及不一样的征收管理办法等等,作为相对应的两个税种,两者在不同的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税制理论上还是纳税实践中,两者都会出现交集,在这种情况下,异样的税制要素制度就可以使得两者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适应、共同发展,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差异性逐渐促成了两者的可替代性第二节国内外宏观税负问题研究关于我国税收负担的合理区间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