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13112
大小:4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4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陈雪梅1,刘小虹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州510405)摘要: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优势与不足作了小结和展望。关键词:咳嗽;喉源性;综述文献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不适而造成的反复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干涩奇痒,阵发性干咳,缠绵难愈。检查咽喉部可见粘膜慢性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经胸片及血分析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其病名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创,属中医咳嗽、喉痹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2、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逐渐变暖而引起的空气干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空气粉尘、异味气体的刺激及病毒、细菌感染,致使本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西药治疗多以抗感染、抗过敏、止咳处理为主,疗效欠佳,且费用较贵。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且取材方便、药价低廉,副作用少,相关报道纷沓至来,屡见不鲜。笔者查阅了近五年相关文献,现将相关情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的经验,指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多缘于伤风感冒后失治、误治或过服甜味的止咳糖浆,导致浮邪不能外泄,困于肺经,独郁于喉而致;内因多由于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引起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导致
3、咽部干燥,形成干生燥,燥生风,火生痒的病变,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王东方[2]在总结干祖望教授对该病认识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完善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内涵,提出了以下六点认识:1、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咽痒干咳;2、肾阴不足,相火浮越,燥津灼液,咽干即咳;3、肺阴亏虚,燥火上冲,熏灼咽喉,作痒而咳;4、心火偏亢,循经犯喉,燥灼津液,干痒咳嗽;5、瘀血阻滞,津不上承,咽喉失养,干燥而咳;6、禀质过敏,异气刺激咽喉,引动肺气上逆,咽喉作痒干咳。曹春宝[3]认为本病以喉痒为突出症状,而风邪是痒症的主要病因。引起喉痒的风邪有二:一是外感后风邪未除,上犯咽喉,二是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养,
4、阴虚内热生火,阴津不足生燥,燥火生风。因此治疗上除宣肺化痰止咳外,祛风利咽的药物必不可少。项楠[4]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有三:一是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二是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不能生津液而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三是肺肾阴亏,阴液不足而失于濡养咽喉,从而引起本病。曾有学者[5]对11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都具有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史;并且对其进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声门上区、声门下区,而气管内病变不明显,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咽喉部疾病是可以引起咳嗽的。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喉源性咳嗽的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喉源性咳嗽是由于咽喉部
5、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种感受器,兴奋了迷走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促发了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引起了咳嗽。2、辨证论治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治疗经验,将本病分为五型论治: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解表、利喉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2、心火独盛型,治以清心泻火、利咽止咳,方以导赤散加味;3、胃火肾虚型,治以清胃泻火、滋养肾阴,方以玉女煎加味;4、津液亏损型,治以滋阴润燥、濡养咽喉,方以增液汤加味;5、脾衰土弱型,治以健脾补中、培土生金,方以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王新华、徐志瑛[6]归纳喉源性咳嗽的证治八法:肺失清肃,痰凝咽喉,治以肃肺;表寒外束,肺气郁闭或表虚寒发无力,治
6、以实肺;正气虚弱,病邪留恋不去,治以补虚;咽喉不利,鼻窍不通,治以利咽通窍;风邪外客或风淫上扰,治以祛风;咳嗽日久,气血凝滞,治以活血。临床上各法可参合运用,并可结合使用外治之法。庄正裕等[7]对144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临床总结,认为本病可以分为五型论治。1、痰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化痰、利咽散结,用黄连温胆汤加减;2、风火内郁型,治以清热泻火或疏风清热、清肺利咽,火热内郁用甘桔汤加味,风热所致者用银翘散加减;3、痰瘀阻结型,治以涤痰消结、化痰利咽,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4、阴虚内热型,治以滋阴利咽或滋养肺肾、清热利咽,肺胃阴伤者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肾阴伤者用麦味地黄丸加减;5、
7、寒痰湿阻型,治以温化寒痰、通窍利咽,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干千[8]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2、禀质过敏型,治以脱敏汤化裁(茜草、紫草、旱莲草、蝉衣、地龙干、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诃子等);3、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4、心火亢盛型,治以清心泻火,方以导赤散加减。行利等[9]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1、肾阴不足型,治以滋肾养阴、润燥止咳,方以麦味地黄汤加减;2、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泻火、润喉止咳,兼以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