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808687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4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尊敬的老师们,早上好!我是齐河一中的同秀丽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现我的说课程序为(点击课件)二、说课程序(主板说课课件)1、教材分析2、目标分析3、教法学法分析4、过程分析5、效果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
2、形成过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②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社会,很少接触
3、地理概念,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制造假设,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设问式教学假设一个条件结论一单圈环流假设二个条件结论二三圈环流假设三个条件结论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2.通过板图、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风向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
4、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三)、说学法学生能否学好,教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每节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每学习一节书时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说明学习该节注意事项或提示。探究式学习创设环境、课堂模拟四【过程分析】设计思路出示目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主干知识学习、重难点突破――――归纳小结―――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思路。1、出示目标[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学习目标]①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创设情景导
5、入新课导入新课(复习)热力环流风向分别在三个不同力作用下的影响3、主干知识学习(一)、教学过程设计原则: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2.调控有序、高效和谐原则;3.简明易懂、生动有趣原则。(二)、具体教学过程:1、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教学,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做模型(或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依据上节课内容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导致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气流运动倒入新课授课过程(1)明确大气环流的概念,即“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2)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
6、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3)假设的条件“地球表面是均一的、考虑地球自转、但不考虑公转”组织学生按活动2的要求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亲身体会高、中、低三个环流圈形成的过程。同时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制作,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4)通过“三圈环流立体图”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
7、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5)如果进一步考虑地球公转,分析出气压带和风的季节移动。得出结论,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最后结合板书小结,重点、难点用彩笔单独注释。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践4、归纳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5、应用和拓展当堂练习检测:设置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当堂检测设计理由:通过设置的课堂练
8、习对学生学习活动效果、活动态度和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五【效果分析】通过观察启发、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等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达到预设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