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古中医学认识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古中医学认识调和营卫法治疗阳虚汗证2012年3月131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和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十九世纪,培根的这种定性一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马克思曾说:"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在
2、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谈谈方法》进行的,对西方近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即得益于这种逻辑思维.西医学研究由器官到组织,由组织到细胞,由细胞到分子,也正是这种逻辑思维.综观此时的西方医学,其逻辑已经从同一层次事物的横向必然推理变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纵向分析,归纳,综合.这种医学逻辑思维一直延续到现代,直到医学模式的改变,才渐渐退下医学逻辑之首位.几乎与此同时,中国宋明理学亦开始引人医学.宋明理学是儒学的一种历史形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化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老化改造
3、,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医学亦在其中.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思辨性.而其思辨所遵循的逻辑,依旧是取象比类的逻辑.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皆是范畴的划分,亦是"种","属"之源.所以,在医学中,所使用的逻辑只是名称上发生变化而非本质的改变.如"相火"变成了"恒动","命门"变成了"太极"等等."火热论"之本质仍是六气,七情之取象比类;"脾胃内伤"之内核亦不过是气机升降,阴阳消长.明清以后随着太
4、极学说,先后天学说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中医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又有了新的突破.从无极而太极,从太极而阴阳,从阴阳而五行,这种从自然的整体到万物的部分的纵向逻辑思维,渐渐地融入到医学思维逻辑之中,但此时的中医学者,注重的不是怎样将整体分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是将目光重点关注于怎样使万物的部分回归整体.所以他们重视"先天",重视万物之始的"太极",所以出现了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温补先天,补益阴阳之根源的医家.这种思维逻辑与培根,笛卡尔的逻辑是相同的,但他们关注的重点不同,培根,笛卡尔关注的是部分,中国中医学者关注的依旧是整体.西医在培根,笛卡尔时代已经淡化了同一层次
5、事物之间横向的三段论式的推理,推理只是向着纵向不断地深人.而中国医学,由于没有像西方医学中世纪时期那种毁灭性的断档,所以《内经》时期的注重"辨"种与属,划分各个范畴的取象比类依然被作为逻辑思维的主体在应用,但又多了些许从部分向整体"归根复本"的思维逻辑,这种"归根复本",不是归纳,也不是综合,依旧是归类.只不过是归类已不是在同一层次之间实现,而是在低级与高级,部分与整体之间实现罢了.所以,到最终,中医学所注重的不是各层次之间的逻辑,不是分析,不是归纳与综合,而是同一层次之间,乃至不同层次之间的归类划分的逻辑推理,中医学的范畴已经成为层次,不同的范畴决定了不同的
6、层次.而且先太极而两仪,后四象再八卦,万物层次之理于学之始即已明,无须再推,只需注重同一层次之间的各种类别划分即可.如阴阳之间互根互利,消长盛衰,五行之间生克制化,气血之间为帅为母,形神之间相依相附等.而西医则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析,归纳,综合为其主要的思维逻辑.中西医学之逻辑相比较,应该是西医的"自然一人体一器官一组织一细胞—分子一量子"这一纵向逻辑对应中医的"太极一两仪一四象(五行)—八卦"这一纵向的各个范畴;西医的"器官之间的联系,组织之间的联系,细胞之间的联系,分子之间的联系,量子之间的联系"应和中医的"阴阳之间,五行之间,气血之间的联系"为同一逻辑方
7、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阴阳解释器官之间的联系,用阴阳解释组织之间的联系,用阴阳解释细胞之间的联系,或者是用五行解释器官之间的联系,用五行解释组织之间的联系,用五行解释细胞之间的联系,但绝不能用阴阳去解释器官与组织,细胞,分子之间的联系,也不能用五行解释器官与组织,细胞,分子之间的联系,反之亦然,否则即是犯了逻辑错误,必将导致思维的混乱,从而使所学的中西医学知识发生混乱.综上所述,中医学者,对中西医逻辑差异及其形成之根源应该有必要的了解,明了这种中西学不同的思维逻辑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必将使浩瀚的古典医籍变得条理清晰,亦可使中医现代化,标准化成为可能.参考文献
8、【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