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88600
大小:18.4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4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教案第一节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读: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又通过意象来表达。所以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通过什么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什么感情的答题方式。 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一个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意象。 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那么,一般会出现的有哪些形象呢?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
2、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形象 如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
3、,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方法总结: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4、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案构成: 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①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②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③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
5、。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6、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
7、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
8、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 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