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62520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3
《供应链总监的策略为什么失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总第56期管理时空文章1面对“高库存与高缺货并存”的困境时,供应链总监该采取什么策略?怎样才能保证这种策略行之有效?供应链总监的策略为什么失效?邓为民刘晓敏本文的案例来自于一位供应链总监的日记。这位供应链总监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代表性,很多企业面临类似问题并采取了相似的解决思路,而解决问题的结果似乎也差不多,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供应链总监的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怎样的,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一个供应链总监的日记作为某卫生洁具(中国)有限公司的信息技术及物流经理,2005年初,我已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公司的库存问题凸显,总部和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库存状况都在恶
2、化。我有种感觉,我们的整个供应链计划体系存在重大缺陷。冲突来了2005年3月2日,销售会议。“每个月我们都有大量的缺货,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订单居然没货供应!每次都说库存高,但是缺货如此频繁,实在让人费解。”销售总监强烈抗议。总经理也赞成:“有生意做不成是最大的遗憾,这对我们的品牌和市场都是致命的!我们必须搞清楚问题根源并且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希望由物流经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办法!”供应链的“三尺冰冻”2005年4月8日,经理会。经过一个月调研,虽然还没有经过细致分析,我基本了解了目前的计划体系状况。经理会上,我详细报告了主要问题:1.库存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公司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生产为中心,我
3、们和客户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虽然有销售预测,但是更注重企业内部生产过程和效率,而且以前市场稳定,所有的代理商都基本可控,生产计划其实是面向库存的,预测放在次要地位,逐渐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2.缺乏集成导致供应链不可视。在传统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连接的供应链中,沿着供应链环节向上游移动,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预测准确度降低。其中补充订货的决策及相关信息管理由库存使用者掌握,而库存供应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响应周期长、库存积压风险大,导致制造商和零售商库存增加。3.预测手段粗糙。经过对目前流程和工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预测工作简直就是一个死循环!虽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产
4、品需求的公司寥寥无几,但我们的高层销售管理者甚至把预算数字当作了需求量。加上缺乏历史、市场和行业的数据,缺乏科学的逻辑和计算手段,我们的预测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的经验和感觉。4.信息系统缺陷。我们的ERP系统在管理需求尤其是把需求转化为生产计划方面有很大的缺陷。5.如何进行销售考核?公司长期考核销售人员的销售数字,及从工厂发到代理商的数字,然而代理商是否真正卖出去,我们并不关心。虽然财务上我们已经结束了销售循环,但是作为公司业务主要部分的代理商实际变成了我们真实掌握市场情况的一个障碍,因为可能有大量的产品并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在代理商的仓库里。如果不考核售出数字及最终货物的去向,我们既不
5、能帮助代理商改善库存,合理进货,同时也无法准确把握市场。6.产品组合的管理。企业选择大规模生产或者停止生产某些产品时,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对库存有直接影响,同时对产品组合的管理手段会影响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数量,产品部件的通用性会影响企业的灵活性。然而需求量越多,安全库存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库存。无可辩驳的分析,让经理们终于明白了问题根源。然而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带着满脑疑惑,终于结束了一天的会议。看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彻底变革是真的无法维持下去了。协同供应链:理想与现实间的无奈5月9日,产销协调会。我详细阐述了新的计划系统的方案和要点:“在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协同中,最有价值
6、也最迫切的部分应该是和客户的协同。”我提出计划体系的项目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方面:建立总部集中计划部门,负责收集销售部门提供的所有产品线,所有销售渠道的客户需求预测。根据需求预测制作生产计划并反馈各地。每月进行预测准确率的考核。协调补货,处理紧急订单,监控缺货状况。●系统方面:供应链问题极为复杂而且相互作用,在错综复杂的现实当中,针对某一点的解决方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配合当前公司正在实施的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系统,把重点侧重于渠道库存管理,面向客户预测管理。通过管理客户的SELLIN,SELLOUT和客户的销售预测,纳入我们的计划体系库存信息共享,自动统计市场需求
7、,作为工厂生产计划的依据,把面向库存生产的计划体系转变为面向市场和客户的协同计划体系。运行效果不佳9月29日,产销会。经过三个月试运行,显然,新的计划体系没有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系统产生的数据并不完全可行。出现了诸如数据输入混乱、预测的精确度极低等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大家关注的重心是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作为企业共同的运作模式。制造商如果不能获得零售商的最新、最精确客户定单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