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

ID:11752603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3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_第1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_第2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_第3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_第4页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背景下的犯罪化【摘要】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该修正案除增设一系列罪名外,还对许多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扩展了刑法调处的范围。在当前国际社会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潮流下,中国社会的犯罪化既要关照社会现实,又要顺应国际趋势,使其具有正当性,是一个观念建构和路径选择的过程。【关键词】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犯罪化一、视角的切入:《刑法修正案(六)》《刑法修正案(六)》对刑事法网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犯罪主体范围的扩大。主要是对犯罪主体的扩充,主

2、体范围限制的取消以及特殊主体的一般化。如本修正案对商业受贿罪、商业行贿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主体要件的修改。(二)犯罪对象的受干预范围的扩大。如窝藏、转移、收购、销售、掩饰、隐藏犯罪所得及收益罪。洗钱罪中的上游犯罪中也增加了贪污、破坏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诈骗罪。(三)行为类型的增加。如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删除了“用于非法拆借”的行为限制。(四)主观方面限制的取消。如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不再要求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五)处罚力度的强化。如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作中的重大责任事故者,开设赌场情节严重者,量刑档

3、次明显提高。(六)新增罪名与法定刑。主要集中在公共安全领域与经济领域。众所周知,刑法是社会控制体系的一个分支,是保障法,是其他法律的制裁力量。以法学相关原理,民法等规范是第一层次的法,行政法是第二层次的法,刑法是最后层次的法。刑法控制是一种末端控制,其功能是有限的,在其无法控制与不应控制的领域,应减少干预。当前国际社会如火如荼进行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运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反映。所谓非犯罪化,即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为犯罪的行为除罪化,包括使其合法化、采取替代措施,也包含对某些危害行为通过司法程序不把它当作犯罪处理。所谓非刑

4、罚化,是在承认某种罪名的前提下,用非刑罚制裁手段来代替刑法处罚,或减轻、缓和刑法的刚性,以处罚犯罪。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运动的目的在于控制刑法的调处范围,促进刑法的缓和,降低刑法这一社会调控手段的整体强度。然而,在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情景下,各国的犯罪化也是一个必然伴随的过程。中国亦是如此,并且随着社会变动的逐步深层次化,持续的犯罪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正如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所揭示的那样,“每一社会都有其应有的犯罪,这些犯罪的产生,是由于自然和社会条件引起的。其质和量是愚昧以社会集体的发展相适应的。”[①]二、

5、犯罪化的正当依据6按照哈耶克的理论,社会秩序可分为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相应的具有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哈耶克认为,私法,习惯法,进化法,民法,判例法等规则大致属于内部规则,公法规则属于外部规则。[②]刑法属于外部规则。但社会内部系统自发、有机的运行时,刑法的干预缺乏正当性的空间。而当社会内部系统运行的基本条件受到损害或威胁时,刑法的干预才是必要的、正当的。系统内部秩序的瓦解,系统自组织的不足时,外部规则作为一种外部外界力量施加其上,使系统完整、合目的地运行。我国社会正处于整体转型期,社会结构的转换是多层次、多维度进行

6、的,带有很大的不平衡性,这极有可能导致系统内部秩序处于失控状态。未来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正是基于此,公法的矫治才能取得正当化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为了内部秩序自身的原因,才能受到限制。刑法视野中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失范。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转换,导致社会系统许多领域处于无规则状态。社会系统自身又不能生成稳定、有效的规则,从而导致社会运行的灰色地带,妨碍社会进行自身调整。在失范状态下缺乏规范的引导和约束,可能会导致非理智的行为。最为突出的是一系列集体无秩序的行为。随着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拓展,群体性、集合性活

7、动逐渐增多。由于此类活动相互影响大,情绪化浓重。极易导致攻击性的行为。如在对抗情绪较强的重大场合,可能因某些事由爆发群体性骚乱,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件。除此之外,受刑法调整的此类行为主要有:(1)基于反社会情绪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公司等单位,造成单位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的。(2)重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安全管理义务,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现场秩序混乱,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3)在公众聚集的场所,散布恐怖信息,传播危险物质,致使人员伤亡和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这类行为作形式化处置的原因在于危害了社会正常秩序,严

8、重损害了公民稳定的心理预期和生活安宁权,从而对公众的一般生存条件构成了威胁。(二)社会结构弱化。在社会系统内部,国家、组织、群体、个人各自负担相应的功能。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组织)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场所,对个体有极强的约束力。市场条件下,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开放式结构。个人互动方式开始多元化,个体—单位之间的利益关联大大减弱,个体对单位的依赖性不复强烈,活动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