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743268
大小:33.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3
《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
2、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谈悬赏广告能否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适用-------兼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内容提要:悬赏广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在法理上很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对其在法律性质上的认识的不统一。综合起来看,采用单方行为说更有利于对相对人利益的保护,更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基于完成悬赏行为而产生的报酬请求权和基于特定身份悬赏广告在是所应完成的义务之间的法律冲突,应在严格区分“公”行为和“私”行为的基础上作从宽的解释
3、。关键词:悬赏广告契约说单方行为说法律上之特定身份法律冲突作者简介:吴猛(1973年9月——),男,汉族,湘潭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刘慧(1974年3月——),女,汉族,湘潭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研究。————————————————————————————————————悬赏广告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在法理上很复杂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因为缺乏法律的明确细化的规定,法官在处理这类案件时的自由裁量权相当大。而问题的尖锐性在于,诉讼双方的争议往往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一个“质”的问题;同时,在诉讼中有可能出现标
4、准的悬赏广告争议之外的一些情节——如对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基于完成悬赏行为而产生的报酬请求权和基于特定身份所应完成的义务之间的法律冲突——法官此时的判决如无充分的法理基础,很可能导致败诉的一方(包括学界中持败诉一方观点的学者)的激烈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清有关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的这个大前提下,去关注个案中某些具体情节在法理上的阐释,关注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去解决那些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者法律规定有重叠(竞合)的具体个案。最近看了个案例,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在法律上有特定身份的人基于悬赏广告的报酬请求权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问题加以探讨,并求教于学界先进。
5、一、案情介绍及争议焦点原告曾某于1996年3月5日在H省某县丢失一个提包,内有现金1万元,各种票据等计款8万余元。原告发现其钱物丢失以后,立即在该县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连续播发寻物启事,在寻物启事中声称,谁拾到提包并归还失主,失主则付给拾者1.5万元酬金以示谢意。10天后,被告李某(某派出所民警)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拾到该提包,当即前往原告指定的交物地点,准备将提包、钱物交付给原告。但在交付时,被告提出原告应当按寻物启事的内容先偿付1.5万元酬金,然后才能交付拾得物。原告提出当初播放寻物启事主要是为了尽快地找到拾得物,考虑到提包内只有1万元现款,因此不能给1.5
6、万元的酬金,并且被告身为人民警察,拾得遗失物返还失主是理所当然的,是职务行为,所以只能给2000元酬金。双方因未达成一致意见,被告遂拒绝交付拾得物。后原告请有关部门出面做协调工作,原告并同意支付1万元酬金,被告仍坚持应实现许诺的1.5万元,否则不交钱物。原告被迫向法院起诉,请求被告交付拾得物。对本案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民法通则》第79条第二款之规定拾得遗失物应该归还原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此费用是指拾得者为完成此归还行为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并不是报酬性质的给付,而只是一种补偿性的支付。可见,失主是否向拾得者支付报酬完全
7、不影响他向拾得者要求归还拾得物,而且,拾得者也没有任何法律上的权利可以对抗失主的这种请求权,相反,向失主归还拾得物对他而言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同时,原告的人民警察身份决定了他没有要求报酬的权利。因此,被告无须支付任何报酬。第二种观点认为:原告在丢失提包后向社会发出的附报酬条款的寻物启事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要约,而被告在完成其指定的行为后即构成了对该要约的承诺,双方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因此,被告应该享有基于合同关系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即在原告不支付报酬的情况下,有权不返还拾得物。另外,在有关悬赏广告的纠纷中,悬赏广告的发布人的意志是否真实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8、问题。一般来说,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大多坚持认为,广告发布人的意志表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