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

ID:11738281

大小:44.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3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脑出血的辨治与验案全网发布:2011-06-2321:37发表者:韩旭(访问人次:1152)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因绝大部分是高血压伴发的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亦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本病大多发生于50~70岁之间,起病急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中风”、“偏枯”、“大厥”等。【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脑出血的发生主要为患者情志不调,如忧郁恼怒等因素,心肝气郁,久而化火酿痰,或因素体肥胖,多湿生痰,平素酒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煎炸,而生

2、痰生热。中年以上精气渐亏,肝肾之阴下虚,致肝阳易亢,若再有饮食起居、情志失调,则易诱发中风。若为肝风夹痰、横窜经络,气血运行失畅则见口歪、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状。此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为中风中之中经络。如《金匮》所述:“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若风阳暴升,与痰火相夹,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冲于脑,阴阳平衡失调,痰热内蒙心窍,则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则为闭证。若肝阳痰火炽盛,正气亏虚,正不胜邪,则见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出现脱证。综上所述,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痰浊)、火(肝火、心火)、瘀(血瘀)、虚(肝肾

3、阴虚)、气(气逆)六端,其中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如清代叶天士所云:“此乃身中阳气之变动,……此本体先虚,风阳挟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风、痰、火、瘀、气、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影响,病初多表现为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后期则可从实转虚。总之,肝肾阴虚、气血逆乱、风阳上扰、痰瘀阻络是影响脑出血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基本病理。【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一)诊断标准(源自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2.发作时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3.病情发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

4、碍、偏瘫和其它神经系统局灶症状。4.多有高血压病史。5.CT应作为首选检查发现脑出血部位。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不含血)(二)诊断要点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及体征各异:1.壳核型出血:主要有三偏征(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同向凝视,左侧半球可有失语;血液大量破入脑室或损伤丘脑下部及脑干,昏迷加深,出现小脑幕切迹疝。2.丘脑型: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垂直性注视麻痹和会聚不能,瞳孔缩小;3.脑叶型:意识障碍轻,抽搐发作和脑膜刺激征多较明显,局灶体征因受损脑叶不同而异;4.桥脑型:昏迷深瞳孔小、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

5、则,呈去大脑性强直或四肢瘫(重型者),轻型者有交叉性麻痹和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眼外肌麻痹、同向凝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5.小脑型:眩晕明显,呕吐频繁,枕部疼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轻型),重型者昏迷,四肢松软,易发生枕骨大孔疝而死亡。二、中医辨证要点(一)辨中经络、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腑则见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中脏则肢体不用,昏不知人。(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

6、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三)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二类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曳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中经络者治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腑者治以通瘀泄热;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脱证治以救阴回阳固脱;内闭外脱之证治以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多为虚实兼夹当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二、分证论治根据本病的

7、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而中脏腑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一)中经络证治方药见本章“脑梗死”一节(二)中脏腑1.闭证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跌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1)阳闭证主症除上述症状,还伴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法清肝熄风,辛凉开窍,育阴潜阳。方药先灌服(或用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并用羚羊角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羚羊角粉1克(冲服),杭菊花9克,夏枯草15克,蝉衣6克,龟版9克(先煎),炒丹皮9克,生地15克,珍珠母

8、20克(先煎)。若有抽搐可加全蝎60克(先煎),蜈蚣2条(先煎),僵蚕9克。痰多者加竹沥水20ml,天竺黄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