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

ID:11735118

大小:1.32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8-07-13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_第1页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_第2页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_第3页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_第4页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论文题目: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_专业统计学班级统计****课程名称宏观经济统计学(课程设计)学号********_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二○一一年六月65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相对于快速的经济增长,就业扩张并没有得到同步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之间呈现出的较强的非一致性关系,本文通过对就业的GDP弹性、偏离度、分阶段的就业弹性、GDP吸纳率等一系列数据的趋势变化研究,从全国、分产业的两个角度估计中国就业弹性;并通过回归分析

2、的方法,探讨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以提高就业弹性。中国就业弹性总体偏低且逐年下降,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追求经济增长效率与焦虑的结果。然而就业弹性影响因素分析却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还有很大空间。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与进一步升级优化,必然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恰恰集中了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作用较大;其次中国就业弹性被低估以及存在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与各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国企改革的完成,城镇冗余人员被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必将提高。本文正是

3、基于以上几点考虑,通过对数据的趋势研究及建立回归模型,旨在分析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来提升就业弹性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影响因素;经济体制改革[文献综述]: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92)的劳动分工理论.他认为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罗伯特•索洛(2000)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将劳动就业与资本、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法宝。威廉•配第与科林•克拉克的研究认为由于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因此劳动力会向高收入的产业转移,

4、其规律是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伴随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倾向于流动到第三产业,最后形成的格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而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85)进一步完善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两方面定量分析产业结构的变迁。他的研究结论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不论是劳动力还是国内生产总之,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都是下降的;第二产业在工业发展前期,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同时上升,而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两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成

5、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其就业比重与国民收入比重都呈上升趋势。中国虽然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令世界瞩目,就业难问题却更加突出,关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就业弹性的研究也日趋成熟和多元化。齐建国(2000)分时间段对中国1953-1998年的就业弹性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就业总体弹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自1996年以来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就业压力陡增,并且指出工业就业弹性的下降是造成总体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同时预言只有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时,就业压力

6、才有可能缓解。张车伟、蔡昉(2002)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通过时间序列和横向对比分析,发现80年代每单位GDP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远远大于90年代,而三大产业就业弹性的差异,再次验证了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5然而,由于农业的“蓄水池”作用,以及统计口径的偏误,未对单位渠道以外的就业做统计导致中国整体就业弹性存在低估的情况,通过单独测算城镇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就业弹性高于城乡整体就业弹性,而且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之中,知道本世纪初才轻微下降(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

7、)。在就业的计算方法上,许秀川(2005)总结了几种比较常用的计算方法,分别用定义法、新古典增长函数模型及对数线性模型对中国经济总量和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估算,认为从计量的可操作性、数据的易得性、误差大小、变量及模型的经济意义上比较,采用双对数模型是测量就业弹性的最好方法。很大一部风学着将眼光集中于产业结构角度,他们从全国总体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角度,得出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不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持续走低甚至为负数,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相对较高,只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

8、能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宋长青,1998;张车伟、蔡昉,2002;周可可,2007等);唐代剑、李莉(2005)更是指出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得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其就业弹性为0.499896,高于整个产业的均值0.284067.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就业;然而,向运华、朱娜(2005)对湖北省几年来的三产业就业弹性进行估计,却发现1999年以来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