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96696
大小:5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3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姓名学号学校指导教师写作时间目录11摘要及关键词………………………………………………………………………2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分析……………………………………………………3(一)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过于原则……………………………………………3(二)缓刑适用程序不够健全……………………………………………………4(三)缺乏科学的考察制度………………………………………………………5(四)缓刑的撤销,立法制度上存在缺陷………………………………………6(五)未能充分体现对少年犯从宽处罚的精神…………………………………6二
2、、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思考……………………………………………………7(一)缓刑适用条件的完善………………………………………………………7(二)完善缓刑的考察内容………………………………………………………8(三)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作出特别规定…………………………………8(四)健全缓刑的执行机关………………………………………………………9(五)缓刑撤销条件的完善………………………………………………………9参考文献……………………………………………………………………………11内容摘要11缓刑制度的设立对于预防犯罪、矫正罪犯、实现刑罚的个别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
3、为一种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经济化于一身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对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加强缓刑监督组织,改革和完善缓刑监督考察规定、执行制度。关键词:缓刑监督考察改革完善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11在我国,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执行的刑罚制度。尽管缓刑在我国已经实行,但在立法
4、和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找出我国缓刑制度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势在必行。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现状分析(一)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过于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72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其中“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属缓刑的形式条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危害社会”属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一直纷争不断。该实质条件的落脚点是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而决定
5、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根据是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笔者认为,以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来判断犯罪分子是否再危害社会有所不当。犯罪的目的、动机、手段及犯罪所造成的后果等犯罪情节反映了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从此角度考虑可以将其作为判定犯罪分子是否再危害社会的依据之一,但是到底犯罪情节是怎样的才不致再危害社会,刑法并未规定。反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规定,大量犯罪是情节严重方能构成的。而以情节严重为要件的犯罪一般是轻罪,例如《刑法》第250条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的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6、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上述犯罪均需情节严重方能构成,而其所判之刑都符合缓刑适用的形式要件,适用缓刑是十分恰当的;但如套用《刑法》第72条中的“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来判断,则上述三罪犯罪情节严重,显然不能适用缓刑。于是便出现了刑法总则中的条文和刑法分则中的条文不相匹配之矛盾,因此《刑法》第72条规定的把“犯罪情节”作为缓刑是否适用之根据有所不当。11我国刑法规定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的另一个考察对象是犯罪人的悔罪表现,悔罪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罪犯的主观恶性大
7、小及改造难易程度。但司法实践中,罪犯的悔罪表现是通过各诉讼阶段来表现的,情形各不相同。一是在审查起诉阶段,如实交代犯罪事实,退出赃款和赔偿损失;二是在法庭审理中,被迫供认犯罪事实和赔偿损失;三是在侦查或检查过程中退出赃款、赔偿损失,但对犯罪事实时供时翻,在审判机关的审理中,又无理狡辩已被证据证实的犯罪事实;四是在各个阶段均坦白交代,积极悔罪。那么悔罪表现是综观整个诉讼过程还是看某一阶段呢?缓刑适用的决定权在于法官,只有法官才有权决定罪犯是否适用缓刑,而法官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表现,这也是他所能依据的。因此,法官仅依据在审判当庭所见的被告人的表现尚不
8、足以判断其悔罪表现是否较好。缓刑制度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