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89111
大小:3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3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师范生培养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师范生培养中的运用研究【摘要】古今中外,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历来都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重点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师范生培养中的运用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词】培养模式 教育理论 培养质量众所周知,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史称“人民教育家”。这位伟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国内外的教育活动,影响了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的教育,同时也对国外的教育行动产生了一定了影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是用乡村教育的形式表
2、现出来,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陶行知是善于探索的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是根本,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荣辱盛衰,因此必须要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主张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包含了很多方面,如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内容、德育原则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目前,在我国大学生思想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德育问题和矛盾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陶行知德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真人
3、”,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灵魂,并且陶行知指出“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所以,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宣传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另外,陶行知在他的德育目标中还多次强调要培养“从老百姓中来,回老百姓中去”的“和大众共同做事的人”,他想把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德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一味的强制灌输,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传统的德育说教形式,重点体现出陶行知德育方法中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主张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应该可
4、以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平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同时也是受教者,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沟通,使师生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互纠正的效果。另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可以给学生学习德育思想以动力,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在这种师生双向交流活动中,我们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尊重学生的主观选择性,要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并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学生当作朋友,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虚心学习。“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是两个纯粹作为人
5、的相遇,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个,教师首先要主动的去赢取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能够从心底里面自愿的去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最终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最大期望值。同时教师要做好“指路人”的作用,因为双向交流并不是放任不管,一定要注意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批评偏激和错误的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最后我们的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采用“疏通”的教育方式。避免传统的以“堵”为主的教育方式的出现,要多启发诱导,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自愿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二、陶行
6、知教育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1 学生具有主体性虽然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但是他们具有独立性、自我意识性和选择性,学校在培养我们的学生时,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内容,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的提高,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教学技术水平,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这样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性和谐发展产生正面导向性作用。2 学生具有可塑性学生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人格、观念、知识、涵养等也都处于可塑阶段,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我们的学生自我塑造的主体作用,逐渐实现自身的
7、和谐发展。3 学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甚至于厌恶学习,但是学习毕竟还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他们必须要抖擞精神继续奋斗学习,促发自己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尽量给学生求知欲提供和谐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尽量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的需要。4 学生具有发展性发展性是学生的主要特点,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知识涵养一直都处于发展之中。学生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知识的强烈渴望,对展示自我能力的全力以赴以及对自我价值的
8、不懈追求等等。我们的教师在认识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时,一定要注意针对他们心理、生理已经兴趣爱好的不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协调和保持好学生发展中的和谐性。显然,我们的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才能够发挥教育的综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