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

ID:11647263

大小:72.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13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_第1页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_第2页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_第3页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_第4页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内容提要】传统民间文艺学尽管认识到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却从来没有把民间文学当成口头文学看待和研究,而是首先把口头文学转化为书面文本,然后按书面文学的概念框架和学术范式进行研究,正是这种书面范式的积习,导致民间文艺学学科独立性的丧失。民俗学试图摆脱民间文艺学以书面文本为中心的书面范式,走向田野研究,但因为放弃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意义的追寻而使自己混迹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独立性愈发模糊。本文指出,惟有在走向田野的同时,以对民间口头文本的理解为中心,实现从书面范

2、式、田野范式向口头范式的转换,才能真正确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学科独立地位。【关键词】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口头文学民间文化一学科独立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学从业者的心病,从北大歌谣运动算起,这门学科在中国尽管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却从来没有获得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园地,在1949年后,它先是寄身中国语言文学的篱下,后又借居社会学的地盘,一直过的是寄人篱下的日子。学科独立源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独立,民间文艺学没能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是因为它从来也没有认清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乍看

3、之下,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似乎根本不成问题,它研究的是民间文学,即流传于民间的而非由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这可以说是常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泾渭分明,说民间文艺学从来没有认清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但是,看见自己的研究对象在那里,与认清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如果没有一种与观看对象相适应的目光,你虽然看到了它,却可能把它认作别的什么东西,把它与别的东西混为一团,甚或可能根本就对之视而不见、见而不察。认清自己的研究对象,意味着准确把握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民间文学根本特征

4、是其口头性,可谁又不知道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呢?这在学科内部同样也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我们的民间文艺学学科在五十年代初一度就称为"人民口头创作",打开任何一本民间文学或民俗学教材,在谈到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或者定义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正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吗?谁不知道民间文学就是在民众中口耳相传、世代传诵的文学作品?固然。然而,知道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并不等于把民间文学当成口头文学去研究和理解。其实,我们的民间文艺学一直就是把民间文学当成书面文学进行研究的,我们不仅总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即原本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

5、记录、整理为书面文学,而且我们研究和理解民间文学的理论范式也一直就是通行于古典文学、作家文学研究中的书面文学范式。用研究书面文学的学术范式研究口头文学,从而完全无法把握口头文学的独特风情,这才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一直萎靡不振的症结所在1。有一种说法,说大学中文系中搞古典文学搞不出名堂的,才去搞现当代文学,搞现当代文学还搞不出名堂的就去搞民间文学,这种说法显然是故意刻薄,也不是实事,因为,民间文学研究中尽有大家风范,古典文学研究中却也不乏小家子气。但是,这种说法倒也道出了一个实情,就是民间文艺学的从业者所受

6、到的学科训练是与古典文学研究者一样的文献学训练,他们自然就只能应用和研究古典文学一样的范式(包括概念、范畴、术语、理论、方法、视角)研究民间文学。学术范式不是别的,就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式和视角,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对象、把对象看成什么、在对象中看到什么、忽视什么。用研究古典文学和书面文学的视角看待民间文学,当然就只能用书面文学的文本格局看待民间文学,只能在已经书面化了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了解、理解民间文学,只能在民间文学作品中看到与书面文学相同或相通的方面,比如体裁、题材、创作方法、人物性格、篇章结构、情节模

7、式、语言风格、形式和内容等等,而对无法纳入文艺学概念框架的、口头文学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从而完全忽视了口头文学独特的修辞构成方式、意义表达方式和传播及接受方式。口头文学文本是时间中绵延的言语,而书面文学是空间中铺陈的篇章,一个是声音的,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时间的,一个是空间的,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用书面文学范式研究口头文学,无疑于缘木求鱼。学术研究始于本真材料的获得,但民间文艺学的书面范式使之从一开始就丧失了材料的本真性,从而,一开始就把这个学科引入歧途。民间文学是在民间

8、流传的口头文学,按理,要如其本然地领会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民间口头文学,应该到民间去,在田野中聆听和领会那些口耳相传、世代传扬的故事和歌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追寻口头文本的言语程式和时间结构,才能真正进入民间文学的原生语境和民俗场域,因而才能如民众那样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文学,把握民间文学在民间生活和民众心灵的真正意蕴和功能。但是,我们的民间文艺学从来就没有把民间文学当成口头传统来对待,所谓"采风",不是为了如其本然地记录、再现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