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604899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2
《妙峰山庙会:中华封建帝国首都的狂欢节的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妙峰山庙会:中华封建帝国首都的狂欢节的论文【内容提要】北京西北郊的妙峰山是传统北京宗教信仰的中心,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下层民众大多结成香会组织前去朝顶进香。本文指出了妙峰山春季庙会下层民众狂欢节的本质属性,并比较了它与巴赫金笔下欧洲中世纪狂欢节的异、同。最后,作者依据文化人类学对人双重属性的认识,对狂欢节的自然起源问题进行了说明,丰富和发展了巴赫金的理论。【摘要题】本期专栏:个案研究【关键词】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民间香会组织/巴赫金/communitas①【正文】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年)的伟大和深刻之
2、处在于,他通过对拉伯雷小说以及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狂欢文化的研究,揭示并描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人们普遍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人们在这两种生活中必然产生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巴赫金把民众在狂欢节中所产生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认为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根本对立。巴赫金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
3、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②他还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munitas的虚幻境界,自然生命不再有外在的束缚,不再有二元分立的无奈和痛苦。在狂欢节上,个体发泄了社会生活造成的紧张与不满,社会则因此舒缓了矛盾、对立和冲突。但是,上述所言还仅是狂欢节的第二意义,它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从哲学上讲,communitas是没有自己性状的混沌状态,这是原有秩序打乱
4、、原有差别消失、原有物性尽失后的一种崭新局面,这种状态具有无限多义性和无限可能性,是世界的初始状态。communitas状态中的人们正是借助于嘲弄和鞭挞既定的社会规范,展示了他们的新世界理想;在对于现实社会极尽戏谑和贬斥的同时,孕育着新世界的诞生。狂欢节因而是“正反同体”的,它充满着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反抗人类处境的二元分立状态,追求生命的和谐统一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狂欢节即是人类顺应自然的安排创造出来的这种全民性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艺术、宗教等也负担着这种神圣的使命。社会的巨轮在飞速前进,但人类却
5、毫不气馁地反抗着异化,执拗地追求着他们理想中美好的人生。注释:①这是一个源于拉丁语的英语单词,意思是说在举行宗教仪式等集体活动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秩序、性别认同、地位和职位暂时失去,进入一种非常的、颠倒的、共同的、平等的、狂欢的社会和情感状态。我国台湾的人类学家李亦园将其传神地翻译为“神汇”(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②③④(12)(15)(17)(19)(32)[俄]m.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4页,第176页,第178页,第178
6、页,第184页,第176页,第183页,第176页。⑤(11)(13)(16)(22)(25)(26)(27)(29)(30)[俄]m.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导言》,载佟景韩译:《巴赫金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第108页,第140页,第119-120页,第101-102页,第102页,第104页,第250页,第100-104页,第99、100页。⑥susannaquin&chun-fangyu(eds),pilgrimsandsacredsi
7、tesinchina,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2.p.364.⑦金勋:《妙峰山志》,手抄本,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第4页。⑧⑨⑩(14)转引自孙景琛、刘恩伯编:《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第96页,第97页,第67页。(18)参见richardm.berrong,rabelaisandbakhtin:popularcultureingargantuaandpantagruellincoln,nebr.:universit
8、yofnebraskapress,1986,尤其第1-16页。他指出巴赫金对历史面貌的偏颇掌握实际上有其客观因素,历史学界对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晚近的事,我们今日对这时期的文化所知的远比巴赫金多。参见第130页,注14。(20)李泽厚认为,孔子以“仁”释“礼”,将社会外在规范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