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罗家伦与中央大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罗家伦与中央大学—罗之去留中大与其“上层”的关系[摘要]正规的校史记述说,罗做了近十年的校长,已感身心疲惫,加之战时办学经费难以落实,无力再维持下去,于是请辞。细细品读,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说服人的理由。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经费的确很困难,但以前也有经费困难的时候,为何这次偏偏就要离职?[关键词]罗家伦,中央大学校长,[正文]一、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罗家伦,字志希。人如其字,罗家伦的一生都是在蜿蜒曲折之中孕育着新的志向和希望。1928年,年仅31岁的罗家伦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一个与清华素无渊源而且又是国民党要员的人,想
2、要在清华站稳脚的确很难。尽管罗家伦在两年任期内大刀阔斧,为清华的学术独立做了种种基础的改革,可以说事功良多,但所受非议也不少,最后以被学生发动“驱罗运动”的方式黯然离校。之后的两年,他在各种职位上逗留。1932年8月26日,对于罗家伦和中央大学来说,都是一个特出的日子——罗家伦就任中央大学校长。就在此前,6月底,行政院委派教育部政务次长段锡朋为中大代理校长,学生因反对“政客式人物来当校长”而对段群起殴辱。最高当局甚为震怒,为此解散了中央大学,教育部派员接受中大,教员予以解聘,学生听候甄别。就是这样的局面,罗家伦来了。就当时的教育界而言,
3、有太多比罗家伦优秀的人才,为何教育部偏偏挑中了刚刚在清华失利的罗家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大学生明确声明校长要是无党派人士,那作为国民党重要人物的罗家伦又是如何在中央大学开始他人生最光辉的十年的?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罗家伦的教育才能,就凭他在在全校开学典礼上,罗家伦作了颇有影响的就职演说“中央大学之使命”。他指出:校长的职责不仅是来办理一个大学普通的行政事务而已,应该与大家共同认清大学的使命,罗家伦认为当时中国的国难异常严重,作为首都大学,应该对民族和国家担负起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①。但是,我觉得
4、罗家伦的到任也是教育部内部的力量斗争的结果。罗家伦就任中大校长是教育部长朱家骅提名的。嗣后又得到这位顶头上司的鼎力相助,朱家骅让罗家伦“放手去干”,并说:“我逼志希担任中大校长,苦了志希,救了中大。”此后王世杰继任教育部长,对罗家伦同样给予大力支持,。除此之外,更有一直很欣赏他的胡适和蔡元培支持他。当年胡适看上了他的文章,并给了满分,但其数学是零分。最后还是蔡、胡二人的坚持,学校才破格留下他。后来,又在蔡元培的推荐之下赴美留学,而后又赴法、德、英等国访学。蔡元培如此重视这个学生,故罗家伦的中大校长之职与他也密不可分。二、罗家伦在中大的建
5、设初任中央大学校长,面临着重重困难。罗家伦“奉命于危难之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此前中大全体教师因索欠薪,宣布“总请假”,发生索薪事件。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当时因为蒋介石对中大也很重视,加上教育部的支持,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这也使他在中央大学慢慢站稳脚跟。为了振兴中大,他拟定了“安定”、“充实”、“发展”的治校方针,提出了“诚朴雄伟”四字学风,其衍伸为今日之南京大学之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朴”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大雄无畏”的雄;“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即是指要集中精力、放开眼界,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
6、着眼,努力做出几件大事业来,罗家伦认为这些目标的完成,需要安定的校内环境、优良的师资、设备的充实、学科的健全等等。为达到这些目标,罗家伦对中央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极其重视师资力量,他一上任就大力整顿中央大学的师资。一方面极力挽留原有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及时添聘专门学者。经过调整,中大可谓群英荟萃,盛极一时。但因为中央大学在首都,一些党政要员想把亲朋好友安插进来,都被罗家伦拒绝了,因此得罪了一些人。这也是罗家伦1941年离职的一个原因。中大在罗家伦的带领之下,欣欣向荣。1934年,罗家伦提出建立新校区。37年正式开始动工。不过卢沟桥的
7、枪声打破了这个计划,这也成为罗家伦离开中大时的“文化遗嘱”。中央大学又面临新的挑战,校址要迁往重庆。不过这次在罗家伦的带领下,中大所有人都成功了。中大的西迁是“组织最早、结果最完满的典范”。三、罗家伦黯然离职如果说罗家伦在清华卓有建树却不见容于当时校内师生的诡异现象,与他在中央大学担任校长十年获致好评所形成的明显反差的话,那么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罗家伦执掌中央大学“功成名就”之后辞离这所最高学府的情形,也是充满了内心落寞和带有几分悲情色彩!回头思考,中大在罗家伦的带领下,办的红红火火,为何他要辞职?正规的校史记述说,罗做了近十年的校长,已
8、感身心疲惫,加之战时办学经费难以落实,无力再维持下去,于是请辞。细细品读,这并不是一个能够说服人的理由。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经费的确很困难,但以前也有经费困难的时候,为何这次偏偏就要离职?蔡元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