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547158
大小:179.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2
《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学校名称运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名称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代码540301填报日期2012年4月专业网址www.ycptu.edu.cn山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制二○一二年三月21填写说明1.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申报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21一、简表专业名称煤矿开采技术修业年限3年专业代码540301专业类别矿业工程类本专业设置时间2008年近三年毕业生数541人上年度入学人数213人现有在校生数764人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
2、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4000项目负责人(带头人)基本情况姓名李学忠性别男出生年月1951.11学位学历本科所学专业采矿工程毕业院校山西矿业学院职称教授职务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学苑北路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电话办公:13835938059手机:13835938059电子信箱LXZ511118@163.com邮政编码044000负责人(带头人)近五年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1.2008年主编《矿山工程CAD》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煤炭高职高专成人“十一五”规划教材。参加省教育厅“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2010年指导2008级煤
3、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开采方法课程设计”,2周;主讲2009级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煤矿开采方法”课,80学时;2011年主讲2009级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煤矿开采方法”课,50学时;指导2009级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15周;2012年主讲2011级通风与安全专业学生“矿井开拓与开采”课,90学时。3.2008年—2011年在省煤炭厅、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大同燕子山矿、晋城王台铺矿、霍州李雅庄矿等单位就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及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进行讲座。21二、专业建设目标、思路、方案及成果预测(一)专业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紧密依托投资建设学院的宏源煤炭企业集
4、团,走产学研结合的“双主体”办学之路。以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群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模块化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于工作任务与过程的课程开发,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修订完善课程标准,继续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继续优化教学矿井设计方案,将我院教学矿井建设成具有现代化矿井生产系统真实场景和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全国示范教学基地;主动为煤矿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支撑,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服务领域,构建“双主体”合作办学的长效运行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的教授专家率领、思想观念先进、创新能力强、教学成果突出、素
5、质高尚、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经过三年建设,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建设成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贡献突出、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特色专业。2、具体目标①构建“模块化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董事会的领导下,依托宏源煤炭,与煤矿企业合作,形成学生职业能力教育的职业环境,完善基于煤矿采掘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双循环”课程体系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1②重组基于煤矿采掘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教学规律,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煤矿开采方法、井巷工程、矿井通风、煤矿机械、煤矿安全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并建设3门精品课程或优质核心课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
6、督与评价体系。③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行业知名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培养和引进,使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分别达到3名、6名和10名;使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在30%以上,兼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50%以上。三年内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行业知名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④建成国内领先的院内外实训基地在现有校内6个实验、实训室和矿山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在院内建设全面反映现代煤矿生产真实场景的教学矿井,构建“校中矿、矿中校”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新增10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⑤为社会服务和企业
7、技术培训初见成效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安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每年为现场进行各种技术培训1000人次以上,进行专业技能鉴定600人次以上。(二)专业建设思路根据山西省煤炭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煤炭开发、采矿工艺设计、煤炭生产与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现代采矿设备操作维护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本着“21以人为本、强化能力、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职业教育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组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