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

ID:11451540

大小:4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2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_第1页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_第2页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_第3页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_第4页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由《怀沙》研究看屈原的悲剧价值中文师范032王莉莉摘要: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之词,是研究屈原生平、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怀沙》为突破口,通过对《怀沙》的单篇分析来探讨屈原的悲剧人生。从社会悲剧、生命悲剧以及悲剧艺术三方面进行论述,从社会、个人、文本三个角度剖析屈原的悲剧价值。因此,诗人的死不仅仅是肉体的消亡,更是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怀沙》将诗人的悲剧推向高潮,从而使诗人的悲情人生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关键词:屈原,怀沙,悲剧价值《怀沙》是《九章》中的重要篇章之一,是研究屈原

2、生平、思想、艺术创作等方面的重要作品。它是屈原对自身的回顾总结,预示着诗人投水自沉的命运,蕴涵了诗人的内心独白,是一曲令人哀叹的悲歌。历年来,研究者们主要围绕《怀沙》的题解、《怀沙》是否是屈原的绝命诗、《怀沙》中所包含的生死观等问题来讨论。尤其是《怀沙》的题解问题,研究者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前人关于《怀沙》的题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为:“怀沙石自沉。”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1]东方朔《七谏·沉江》:“怀沙砾以自沉兮,不忍见君之蔽塞。”朱熹《楚辞集注》:“怀沙,言怀抱沙石以自沈也。”[2]

3、从释义角度解释“怀沙”二字。王夫之《楚辞通释》:“怀沙者,自述其沈湘而陈尸于沙碛之怀。”[3]第二种观点为:“感怀长沙。”这是明清时期兴起的另一种解释。学说首创者汪瑗在《楚辞集解》中称:“怀者感也,沙指长沙。”[4]认为沙是指地名长沙。李陈玉《楚辞笺注》:“旧谓怀沙石以自死,非也”,极力否定“怀沙石自沉”一说。赞成此说的还有学者蒋骥,他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说:“怀沙之名,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循甲经,沙土之祗,云阳氏之墟,纪云阳氏,神农氏,皆宇于沙。即今长沙之地,汨罗所在也。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5]后代学

4、者在研究《怀沙》题解时大都以这两种观点为基础,得出新论。很显然,“怀沙石自沉”一说更具说服力。屈原在《离骚》中说:“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王逸《楚辞章句》注:“10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6]彭咸,乃颛顼的后世子孙,楚人的祖伯,是个胸怀大志、刚正不阿、不从流俗的人,遭遇与屈原有所相似,屈原对他怀有很深的感情,在作品中多次提及此人,大有效仿之意。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也认为“顾志之有像”中的“有像”二字即欲法彭咸之死也。彭咸既投汨罗,屈原必当从之。再者,据考证,

5、“长沙在屈原的年代不称‘沙’,而称‘青阳’。”[7]长沙作为地名是出现在秦之后,秦以前楚国内的长沙之地称“青阳”,而后来出现的长沙,也不能简称为“沙”。所以,“感怀长沙”一说自然有失偏颇,“怀沙石自沉”才是《怀沙》精髓的体现。一、社会悲剧(一)个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碰撞屈原生活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发生碰撞的战国。中原文化融儒、道、法于一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进步的代表。楚文化渊源流长,神秘浪漫,温文尔雅,充满人性美,但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中原文化入侵楚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屈原生长于楚国,骨子里流淌着楚文化浪漫的血液,但是

6、他并没有排斥中原文化,而是从思想上接受了它,尤其吸取了法家精华。然而也就是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注定了诗人的悲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法、道诸派兴起。屈原的思想和政治主张都受到这些学说的深刻影响,很多人认为屈原集诸派思想于一身,是一位“杂家”。但笔者以为,屈原的思想更趋向于法家思想,屈原为振兴祖国而主张依法治国,他的法家思想在《怀沙》中有明显体现:“常度未替。”洪兴祖《楚辞补注》和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都认为“度”即“法”,认为无论怎样改变,常法具在,主张贯彻法度。“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又体现屈原具有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法

7、家抗争精神。但是法家崇尚改革与进步的同时又具有功利冷酷的实用主义,当改革不能顺利进行时,法家之人能及时调整心态,选择其他道路。而屈原的纯真浪漫将法家功利冷酷的一面摒弃了,他只汲取了法家立法制国、积极用世的进步性思想,使得吸收过来的法家思想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变得极端。这种极端激进的思想危害到很多贵族的利益,并且与当时不提倡抗争的儒家、消极避退的道家、兼爱的墨家思想也不相融合,违背了当时的大环境,受到来自个方面的阻挠。但屈原在贵族势力的压制下毫不动摇,坚持法治主张,面对庸俗的世态,屈原作为独行之士陷入了孤立的处境。自古以来,坚持正确道路

8、的个人必然招致不幸,屈原又一次将自己推入了险境。10(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冲突“人的实践本质上是社会的实践,孤立的个体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无力与自然对立,无法发挥充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在社会中的人才能获得争取自由的力量。”[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