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40121
大小:10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2
《sac 证券从业 资格考试 证券投资 基金 基础班 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证券业从业考试辅导 证券投资基金 第十五章 基金绩效衡量提示:本章内容与去年没有变化。第一节 基金绩效衡量概述 一、基金绩效衡量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基金绩效衡量是对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衡量,其目的在于将具有高超投资能力的优秀基金经理鉴别出来。 意义:投资者需要根据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来了解基金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投资目标,监测基金的投资策略,并为进一步的投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投资顾问需要依据基金的投资表现向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建议;基金公司一方面为吸引基金投资会利用其业绩表现进行市场营销,另一方面会根据
2、绩效衡量提供的反馈机制进行投资监控,并为改进投资操作提供帮助;管理部门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也会对如何恰当地使用绩效衡量指标加以规范。 二、基金绩效衡量的困难性与需要考虑的因素 基金绩效衡量的基础在于假设基金经理比普通投资大众具有信息优势。他们或者可以获取比一般投资者更多的私人信息,或者可以利用其独到的分析技术对公开信息加以更好的加工和利用。但对基金经理的真实表现加以衡量并非易事: 首先,基金的投资表现实际上反映了投资技巧与投资运气的综合影响。统计干扰问题很难解决。 其次,对绩效表现好坏的衡量涉及到比较基准的选择问题。采用不同的比较基准,结论常常会大
3、相径庭,而适合基准的选取并不一目了然。 再次,投资目标、投资限制、操作策略、资产配置、风险水平上的不同往往使基金之间的绩效不可比。 最后,绩效衡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基金本身的情况是稳定的,但实际上基金经理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操作策略、风险水平做出调整,从而也就会使衡量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衡量角度的不同、绩效表现的多面性以及基金投资是投资者财富的一部分还是全部等,也都会使绩效衡量问题变得复杂化。 作为绩效考核来讲,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金的投资目标 基金的投资目标不同,其投资范围、操作策略及其所受的投资约束也就不同。
4、在绩效比较中必须注意投资目标对基金绩效衡量可比性所造成的影响。 (二)基金的风险水平 需要在风险调整的基础上对基金的绩效加以衡量。 (三)比较基准 在基金的相对比较上,必须注意比较基准的合理选择。 (四)时期选择 计算的开始时间和所选择的计算时期不同,衡量结果也就不同。 (五)基金组合的稳定性 基金操作策略的改变、资产配置比例的重新设置、经理的更换等都会影响到基金组合的稳定性。 三、绩效衡量的不同视角(七种不同的衡量角度) 第9页2009年证券业从业考试辅导 证券投资基金 (一)内
5、部衡量与外部衡量 (二)实务衡量与理论衡量 实务上对基金业绩的考察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选定的基金表现与市场指数的表现加以比较;二是将选定的基金表现与该基金相似的一组基金的表现进行相对比较。 与实务方法不同,理论上对基金绩效表现的衡量则以各种风险调整收益指标以及各种绩效评估模型为基础,理论方法一般均需要特定的假设条件。 (三)短期衡量与长期衡量 短期衡量通常是对近3年表现的衡量,而长期衡量则通常将考察期设定在3年(含)以上。 (四)事前衡量与事后衡量 迄今为止还没有可靠的事前绩效衡量方法,因此,人们也只能将事后衡量的结果作为有效决策的出发点。
6、(五)微观衡量与宏观衡量 微观绩效衡量主要是对个别基金绩效的衡量,而宏观衡量则力求反映全部基金的整体表现。 (六)绝对衡量与相对衡量 仅依据基金自身的表现进行的绩效衡量为绝对衡量,而通过与指数表现或相似基金的相互比较进行的绩效衡量则被称为相对衡量。 (七)基金衡量与公司衡量 基金衡量侧重于对基金本身表现的数量分析,而公司衡量则更看重管理公司本身素质的衡量。第二节 基金净值收益率的计算 一、简单(净值)收益率计算 简单(净值)收益率的计算不考虑分红再投资时间价值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与股票持有期收益率的计算类似: 【例1·计算题】假设某基金在200
7、5年12月3日的份额净值为1.4848元/单位,2006年9月1日的份额净值为1.7886元/单位,期间基金曾经在2006年2月29日每l0份派息2.75元,那么这一阶段该基金的简单收益率是多少? [答疑编号911150101] 【答案】 二、时间加权收益率 时间加权收益率由于考虑到了分红再投资,能更准确地对基金的真实投资表现做出衡量。 时间加权收益率的假设前提是红利以除息前一日的单位净值减去每份基金分红后的份额净值立即进行了再投资。分红再投资的时间加权收益率在数值上可能大于简单收益率的,也可能是小于简单收益率,这就取决于分红后基金的表现,也就是说
8、如果分红后基金表现非常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