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420977
大小:52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福建省福州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HLLYBQ整理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福州三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仅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分析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上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B.南稻北粟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3.《荀子.
2、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A.要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B.要及时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4.汉武帝在位期间。中国封建“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以下措施属于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而采取的是()①打击富商大贾,推行铁业官营制度②形成中朝和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罢黜百家,改革文化体制④建立太学和郡国学校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对下列两幅图片信息理解正确的是()·7·HLLYBQ整理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宋代雕版印刷广告刘
3、家功夫针铺南宋杂剧《眼药酸》宣传绢画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⑧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7.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
4、”这段话反映的是()A.官营手工业经济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韵唯一一个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入中国,引起币制改革②鸦片大量进入,白银外流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A①②B.②⑧C.③④D.①④9.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
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1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894年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入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13年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推动中国近代化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11.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由此可见《临时约法》()A.扩大总统权利B.维护
6、民主共和C.缩小内阁权利D.赞成独裁专制12.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用“半封建半殖民地”来概括说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并将它同党要完成的革命使命联系起来,最早发生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13.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24人中,有17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7·HLLYBQ整理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14.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
7、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该战役最有可能是()A.平型关战役B.淞沪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5.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而且也不在其他各大城市,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它反映了()A.国民党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抗日B.国民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