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

ID:11409795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1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_第1页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_第2页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_第3页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_第4页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作者:胡伟希来源:《学术月刊》点击:777时间:2004-9-16编辑:zhida【作者简介】胡伟希,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内容提要】本文以严复对西方近代学术文化的介绍和诠释为例,指出不同文化传统的相互理解与诠释包括“格义”与“会通”两个环节。“格义”以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为指向,强调诠释者的主体性与本土文化意识;“会通”则重在新意的产生和创造,要求超越诠释者的主体性,从超越的立场实现不同文化传统的视界融合。【摘要题】文本与诠释【关键词】严复/诠释学/格义/会通对历史文本的重视与诠释几乎是人类所有文明与文化传统都

2、具有的共同现象。也许正因为人类具有诠释的才能与兴味,才导致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上,我们看到还有另外一种诠释传统,这就是一个文化传统对另一种文化传统的诠释。这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诠释,自近现代以来具有愈来愈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不同文明与传统的相互理解、彼此学习和吸收,以产生新的传统与文明。这种不同文明与传统之间的诠释具有何种特征?有什么规律可寻?本文以严复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文化的介绍为个案,对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诠释加以探讨。一、“格义”:不同文化传统的相互认识与理解在严复的时代,西方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这种陌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哲

3、学中不少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二是即便对于西方哲学思想观念有所了解,要将这种理解传达给文化背景尤其是语言习惯不同的中国人,也还存在着困难。当严复接触到西方哲学并试图将它介绍给中国人的时候,可以说同时遭遇到这两方面的困难。严复在解决这种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了中国传统的“格义”方法。所谓“格义”,是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名词、概念,去比附和解释西方哲学中的名词和概念,使之容易理解。这种方法流行于魏晋时期佛教初传中土的时候,当时一些外来僧人为了使中国人了解佛学教义,采取了用中国传统术语、名词来解释佛学教理的做法;另一方面,最初接受佛学思想影响的一批人,发现

4、佛教中有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同的思想观念,开始对佛学思想发生兴趣,进而再去钻研佛理,他们对佛教教义的最初了解,就是通过“格义”。严复对西方近代哲学思想观念的理解和介绍同样均采取了“格义”的方式。例如,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刚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归纳”和“演绎”之类名词,马上就联想起司马迁评论《易经》和《春秋》的话,认为司马迁所说“《易》本隐而之显”的方法相当于西方近代的归纳方法,他称之为“外籀”;司马迁所说的“《春秋》推见至隐”的方法,相当于西方近代的演绎法,他称之为“内籀”。这种方法论上的比附是“格义”的一例。严复解释为什么《周易》是“外籀”之书时说:“《大

5、易》所言之时,德、位皆品也,而八卦、六爻所画、所重皆数也。其品之变依乎其数,故即数推品,而有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此易道所以为外籀之学也。”(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48页。)《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富于哲理的著作,严复不仅视它为中国的“外籀之学”,而且发现用这部书中的名词和术语来理解西方哲学的概念特别方便。他说:“《周易》八卦,皆常住因之代表也。作《易》者以万化皆从此出,则杂糅错综之以观其变。故《易》者,因果之书也。虽然,因而至于八,乃非其最初。必精以云,是真常住者惟太极已。”(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

6、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2页。)除《周易》之外,严复还撷取中国古代各种经典中的思想观念来对西方哲学加以解说。例如,在谈到西方近代以来哲学思潮的演变时,他指出,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哲学的主流,只承认人有关于现象界的知识,至于“本体”到底是什么,是超出人的认识能力之外的。严复认为,这种观点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可以找到,这其实是“释氏一切有为法皆幻非实真诠,亦净名居士不二法门言说文字道断的解。”(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5页。)他用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解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主观唯心论哲学说:“及法兰西

7、硕士特加尔出,乃标意不可妄,意住我住之旨,而《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之义’,愈可见矣。”(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5页。)关于“心习”的形成,他同意西方经验论者休谟、洛克等人对它所作的批评,认为是出于人类认识心理中的“意相守例”,而中国传统哲学家庄子等人对此早已论及。他说:“意相守例发于洛克,其有关于心学甚巨,而为言存养省察者所不可不知也。心习之成,其端在此;拘虚束教,囿习笃时,皆此例所成之晒。而《庄子》七篇,大抵所以破此例之害者也。”(注:王shì@①主编:《严复集》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

8、0页。)在严复眼里,西方哲学的种种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