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孙中山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收稿日期:2009-12-09作者简介:忻福良(1939-),男,浙江宁波人,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现为上海建桥学院民办高教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教育法规与政策、民办教育。孙中山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私立高等教育忻福良(上海建桥学院,上海201319)摘 要:孙中山提出的教育立国、革命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民国初期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迎来了第一波大发展,并率先发起了对旧教育的改造和对新教育的创建。在今天,中山先生的教育
2、思想和中国近代私立大学的办学传统,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启迪作用。关键词:孙中山;教育思想;私立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424(2010)02-0004-04 孙中山先生是近世纪以来站在时代最前列引领百年巨变的中国第一伟人。早在《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香港兴中会章程》(1895年)中,他就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号召[1]926-928。要振兴中华,必须振兴教育。他对中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始终予以高度的关注,可以说,在近现代诸多大政治家、革命家中
3、,中山先生有关教育的论述从教育的功能、地位、作用、宗旨、目标、内容到教师、教材、教法,既全面又丰富,呈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独到性、全面性。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过并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孙中山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私立(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作点肤浅的研究。一、孙中山“教育立国”思想与国人兴学报国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指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他认为,人尽
4、其才是第一位的,“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接着他又说,“所谓人能尽其才,在教养有道”,“夫人不能生而知,必须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1]591-592。他在上书中特别强调:“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首在陶冶人才。”[1]5991895年,他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提出,兴中会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讲求富强之学”,“立学校以育人才”[1]692-693。1912年,中山先生更进一步指明:“学者,国之本也。”[2]第二卷253同
5、年,他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中说:辛亥革命“只推倒一恶劣政府之障碍物而已,以后建设,万端待理,负责何人,则学生是也”,“凡国强弱,以学生程度为差”[1]692-693。他在《在北京湖广会馆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强调:“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2]第二卷,423又说:“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源泉也。必学校立而后地方自治乃能进步,故于衣食住行四种人生需要之外,首当注意于学校也。”基于这一思想,孙中山在1912年1月3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1月9日即成立教育部,力请蔡元培当教育总长,并指令颁
6、布《大学令》和《专门学校令》,后又公布《修正大学令》、《大学规程》,以法推进高等教育发展。中山先生意识到,发展高等教育,靠国家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靠民间力量办学。因此,1924年8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指令公布《大学条例》,鼓励和规范私立高校的发展,规定“大学除国立外,并许公立及私立”,“私立大学须设定财团,有大学相当之设备,及足以维持该大学支出之基金”;“公立及私立大学之设置及废止,须经政府认可”;“公立及私立大学均受政府监督”[2]第十卷,530。中山先生不仅倡导、推动中国的私立高等教育,而且
7、还亲自参与办学实践。1912年,他辞去临时大总统后的一段时间,曾“欲率同志为纯粹在野党,专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3]上卷,179。经与宋教仁、黄兴等人共同筹划,由他出面在北京创办国民大学,并出任第一任校长。1913年4月,国民大学正式开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1949年停办,历时37年。中国大学贯彻实施了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宣传革命“三民主 第12卷 第2期 Vo.l12 No.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OFHUANGHES&TUNIVERSITY 2010年
8、3月Mar.2010 义”。教学上,强调科学化、现代化,并以日本早稻田大学为榜样,其校歌歌词彰显了中山先生的办学宗旨:“旧邦新改造,建设赖群才,看突兀万间大厦,讲幄及时开,髦士蒸蒸如云斯集,要扶植神州胞与,同上春台,勉亦哉,任重道远,万里劈稁莱。”[4]民国初期,中山先生“教育立国”思想成为不少进步人士的共识,有识之士纷纷以办学为报国之举。一是马相伯毁家兴学